三峡库区3年投入鱼苗4300万尾修复资源环境
12月9日,今年最后一批约737万尾鱼苗被投放到三峡重庆巫山库区。
由于渔业过度捕捞等因素,三峡库区鱼类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2011年,经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调查,库区渔业常能捕获的鱼类数量仅为18种,鳜鱼、裂鱼等珍稀鱼类几乎不见踪影。
自2011年起,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联合重庆市累计投入3000万元,经过3次大规模增殖放流,共向三峡库区投放鱼苗4300多万尾。
重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之下,增殖放流意义逐步凸显。
从近二百到几十
库区鱼类减少,问题在于不断增加的水电、水利设施。
首当其冲的是鲟鱼和江豚。鲟鱼平时生活在我国东部沿海,性成熟后洄游入江河繁殖,产卵场主要分布在长江。
“鲟鱼的产卵期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当长江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后,10月份水库将大量蓄水,将水库水位从145米提高到175米,使下泄流量显著减少,这使得鲟鱼的产卵处于不利的状态。”重庆市渔政处党委书记、副处长景左说。
景左说,现在鲟鱼在长江已经绝迹,而江豚因截流无法产子,其数量也在锐减。
铜鱼则是大坝蓄水水位抬升之后逐渐消失的主要经济鱼类。
铜鱼在20世纪70年代在巴南和万州均占渔获物总重的70%,在1997—2000年分别占46.87%和16.76%,到2007年,铜鱼在巴南和 万 州 仅 占 渔 获 物 总 重 的35.7%和8.46%,在秭归至巫山江段捕捞量已极少。到今天,万州、云阳、奉节等地铜鱼已经消失。
根据华中农业大学水产 学 院 等的 研 究 表明,铜 鱼是 流 水 性鱼 类 的 代表 品 种,它在上游江段渔获物中的比例明显比下游江段要高。
“由流水水体变为静水水体,水环境的变化已深刻影响库区中的铜鱼等的生存及繁衍。”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李云说。
2010年以来,库区连续5年实现175米试验性蓄水。景左说,春季库区放水影响鱼类产卵也是致库区鱼类资源不足的原因。
景左说,在每年春季,库区为了夏季防汛腾出空间水位从175米下降至145米高度,而春季也是“四大家鱼”等产卵的季节,前后30米水位差,使得附着有鱼卵的浮游物体搁浅,最终导致孵化不能成功。
此外,沿江渔民的非法捕捞更加速了一些鱼类消失。
“2008年至2011年,银鱼的产量每年保持在20吨的样子,从2012年起,银鱼就只有1~2吨;桂花鱼在过去的产量超过10吨,到2013年底,就已经绝迹了。”巫山县大昌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叶德福说。
“电鱼毒鱼对鱼群的伤害极大,尤其是电鱼,不仅电晕了大鱼,使得其无法产卵,同时也把小鱼苗电死了。”叶德福认为,银鱼和桂花鱼等消失与电鱼毒鱼有关。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上游鱼类由180种下降至数十种。”景左说。
合法捕捞渔船仅占13%
大宁河是流经巫山和巫溪的长江支流。
彭智勇是巫山县大昌镇光明村村民。12月13日凌晨4点,他就开始和妻子在大宁河里撒网。一天下来,他的收获只有半斤银鱼,价值在30元左右。
2013年,库区开始蓄水。是年,彭智勇花费2400元钱购买了一条木船,带着一家四口,由农民转身投入库区成为渔民。
今年2月,彭智勇从大昌镇政府办下了首批内河渔业船舶证书。这意味着,彭智勇可在大昌镇管辖的18平方公里水域内进行捕捞作业。彭智勇一年中最
忙碌的时节集中在5月至8月,这占据了他年收入的60%以上。进入冬季,彭智勇并未每天下河捕鱼。
彭智勇说,过去夫妻二人合计年收入五六千元,现在是将近2万元。
“像我们没有其他的谋生技能,周边也 没 有 厂 矿,只 有靠水吃水。”彭智勇说。在大昌,像彭智勇 这 样 依 靠 捕 鱼 为生的人口约800人,而在蓄水之前,大昌镇渔船数量在20条左右。
《2011-2013年度三峡库区大宁河增殖放流调查报告》中的2012年社会经济情况调查表明,大宁河流域 有 专 业 捕 捞 渔 民736人,从 事 水 产 养殖人数2417人。
彭智勇是大昌合法渔民之一,而那些没有办理合法手续的捕捞者则无法统计。可供参照的是,大昌范围内具有合法捕捞手续的船只数量为47条,但实际从事渔业的船只达到359条,其中自用船只数量为312条,具有合法捕捞手续的船只数量仅占渔船总量的13%。
“按理说,没有办理渔业船舶证书的船只禁止从事渔业,但我们这里没有其他的就业渠道,同时下河捕捞的投资不大,只要1万多元。”大昌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叶德福坦言,这样的现象已存在多年。
上述现象在双龙镇、巫峡镇、曲尺乡等大宁河流域内的乡镇均有不同程度出现。
“按照农业部的控制捕捞强度、控制 渔 船 数 量 和 发 动 机 功 率 要 求,从2008年起,重庆市施行渔船数量只减不增,并且每年对各区县下达控船指标。”景左介绍,目前,重庆市办理渔业船舶证书的船只共有7313条,渔民12000多人。
景左说,重庆全年捕捞量在1万~2万吨之间,全市水产量为30多万吨,捕捞量占全市水产量比重不大。
库区生态现转机
三峡工程实行175米试验性蓄水后,水库总面积约154万亩,成为我国第一大水库。而在重庆境内形成的水面面积为133万亩。
2010年,重庆市政府启动了三峡库区生态渔场建设工作,编制了《重庆市三峡库区天然生态渔场建设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重庆市三峡库区天然生态渔场建设的意见》。
《意见》指出,重庆将以确保库区水质和生态安全,发展天然生态渔业,促进农(移)民增收致富为目标,开展增殖放流、水域牧场等“五大工程”。
同年12月,经重庆市农业委员会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科技与环境保护部具体衔接和探讨,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同意出资3000万元,分3年拨付,每年1000万元。其中,放流资金874万元/年,水质监测、标记回收、放流监测及效果评估等技术支撑资金126万元/年。
增殖放流的品种为“四大家鱼”和 地 方 特 色 鱼 类 规 格 苗 种,共 计3600万尾。放流鱼苗分3年实施,每年放流1200万尾,其中大宁河放流1000万尾。
重庆市渔业处处长任军介绍,自2010年实施增殖放流项目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向三峡库区累计投入资金超过2亿元,主要用于苗种场建设、购买鱼苗、水域牧场建设等。
经历4年3次大规模增殖放流,其生态及经济效益初显。根据大宁河渔获物及标记回捕结果,与2011年同期相比,2012年、2013年渔获物种类有所增加,由放流前不超过20种增加到大规模放流后的26~32种。
据监测,库区流域水质标准由蓄水初期的局部富营养化严重、水质Ⅳ类提升为目前的“水华”现象基本消除(水华是指水体浮游植物繁殖增多而引起的富营养化现象)、水质Ⅱ类至Ⅲ类,库区渔业常能捕获的鱼类数量由蓄水初期的18种增加至目前的32种,渔民捕捞收入增加了两倍多。
增殖放流给彭智勇最大的感受是:“原来白鲢和花鲢是没有的,现在经常可以捕捞到。”
5年中上游生态复原?
“增殖放流是对库区生态的恢复性措施,其重点目标是生态环境保护和渔业发展,尤其是生态环境的保护。”任军说。
他提到,库区资源的承载量有限,应控制渔船指标,同时倡导渔民上岸转产转业。而施行转产转业则涉及农业部门、移民局等多个部门。
在任军看来,未来库区一个理想的状态是:水质达到检测要求,鱼类资源多样化和渔民收入稳定。
“增殖放流是一项长期性工作,直接有效。”李云认为,增殖放流最后需要达到的效果是:随着渔船减少,达到鱼类自然可持续繁殖,补充和捕捞达到平衡。
“建立渔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模式,是今后库区渔业发展的一个方向。”景左说。
例如,江津区以街道办事处为单位组织成立渔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全部由地方渔民组成,并从中推选带头人。2011年成立至今,在江津渔民专业合作社已有4个,最多时社员有100多人。江津区渔政站站长李荣介绍,渔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以后,建立了捕捞合作公约,规定社员捕大留小等,社员在年初缴纳保证金,一旦违反公约则保证金予以扣除。
“渔民的收入稳定了,我们由过去管理数量庞大渔民变为管理单个的合作社。”景左认为,该项目不仅较大程度上保护了库区渔业资源,而且提高了渔政部门的监督执法效率。
此外,一项比增殖放流简单高效的鱼类增殖项目正在江津铺开。利用四大家鱼产卵的特性,江津渔政部门在河道投放枝丫,形成可上下浮动的人工鱼巢作为天然的产卵场。重庆今年下拨10万元渔业资源生态保护专项资金,建筑5个人工鱼巢,形成产卵场总面积10400平方米。
“具体涉及今后如何合作,还需要同重庆方面进行协商。”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科技与环境保护部副处长赵修东说。
负责库区增殖放流的重庆市三峡生态渔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任旺透露,历时四年的增殖放流相当于试验性项目,明年3月,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将对整个增殖放流效果评估验收。
“从根本上修复资源环境,还需5至7年持续不断地开展人工增殖放流。” 任旺说。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肖鹏
文章关键词: 三峡 鱼苗投放 资源环境保护 我要反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