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银行人民币存款15年来首降 余额112.7万亿元

11.11.2014  12:34
核心提示:据央行发布的数据,今年三季度末,人民币存款余额为112.7万亿元,相较6月末时减少了9500亿元。而这一情况是15年来首次出现。       央行存款偏离度新规管住“冲时点”揽储     9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和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236号文),要求商业银行不得违规吸收和虚假增加存款,加强存款稳定性管理,指导商业银行设立存款偏离度指标,进一步约束存款冲时点行为。从随后亮相的上市银行三季报可以看出,严厉的存款偏离度考核得到了执行——三季度银行存款规模出现了自1999年来的首次下降。而16家上市银行中,13家银行的存款出现了下降,而去年同一时段,仅有2家银行遭遇存款负增长。     三家银行存款未减少     据央行发布的数据,今年三季度末,人民币存款余额为112.7万亿元,相较6月末时减少了9500亿元。而这一情况是15年来首次出现。     上市银行的财报也印证了央行的数据。据16家上市银行的三季报,截至9月末,16家上市银行的存款总额为75.62万亿元,较中报的77.13万亿元,减少了1.51万亿元,降幅达1.97%。其中13家银行存款出现下降,仅有建设银行、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存款未出现减少的情况。     记者从三季报中发现,13家存款下降的银行中,流失额最大的是工商银行,三季度存款减少3884亿元,其次为交通银行,减少2594亿元,中信银行减少1775亿元。     而存款仍保持正增长的建设银行,其存款增速也出现了放缓。数据显示,建行9月末存款余额12.98万亿元,较年初增6.2%,低于同期贷款总额8.8%的增速,存贷比上升至72%。     从存款结构上看,流失率最高的是“个人活期存款”,其中南京银行个人活期存款流失比例最大,达到了25%。     银行理财产品“季末效应”渐退     236号文的出台主要是针对商业银行由来已久的存款“冲时点”行为。     今年6月,人民币存款激增3.79万亿,但接下来的7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旋即减少1.98万亿元,这显示出银行季末“冲时点”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236号文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应加强存款稳定性管理,约束月末存款“冲时点”,月末存款偏离度不得超过3%。据了解,月末存款偏离度=(月末最后一日各项存款-本月日均存款)/本月日均存款*100%。     有分析指出,冲时点不仅减少了银行本应获得的收益,加大了揽储的成本和压力,还在时点上人为扩大了银行自身的风险资产总量。此外,由于银行业整体存在“冲时点”现象,由此造成存贷款统计数据的失真,而这会对下一阶段的政策制定造成误判。     此前,商业银行会在月末或季末等关键时点推出具有较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将理财产品转化为存款,以满足存贷比考核。业内专家分析,在存款偏离度考核之下,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节奏更趋平稳,理财收益率季末、月末冲高的现象也将弱化,月底和季末集中出现高收益理财产品的现象将不复存在。     反思     存款偏离度考核“治标不治本”     不过,存款偏离度考核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银行揽储的问题。     “存款偏离度的考核,将使得部分银行的冲时点行为得到抑制。但一些中小银行吸储能力较弱,无法与国有大行竞争,到了季末,其揽储压力仍然较大。”在一家地方商业银行供职的李小姐告诉记者,“尽管存款偏离度的考核能够一定程度减轻银行员工的揽储压力,但也可能让揽储行为变成常态化,从‘冲时点’变成‘拼日均’,战线拉长。”     李小姐认为,银行揽储的常态化还将表现为“冲存款”的时间节点不断提前。此前,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副高级经理鄂永健就曾表示,银行若将拉存款的时点提前,比如从每月中下旬开始,就基本可以保证月末存款偏离度不超过3%。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系主任奚君羊表示,在如今本来就已融资难的局面下,存款偏离度管理实际上将加大中小型商业银行揽储的压力。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虽然新规使得冲时点得以抑制,但由于存款减少,银行可能会减少放贷的额度。为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信贷需保持一定增速,而在存贷比机制下,信贷投放需要相应的存款增长。这导致银行存款市场竞争仍将激烈。连平认为,对75%的存贷比考核进行适当改革有助于贷款利率的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