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州区以“三园一区”为载体加快城乡统筹发展

05.11.2013  10:00

      潺潺竹子溪、悠悠桃花岛……金秋十月,步入利州区赤化镇泥窝社区,眼前是一幅幅美丽的“微田园”画卷。

      作为全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县区和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县区的利州区,以“三园一区”为载体,城乡比翼,共融共生,齐心描绘“美丽广元、小康利州、幸福家园”。

        城乡发展蓝图同步描绘

      利州区有贫困人口32009人,贫困发生率为16.9%。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成为制约该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

      “放眼广元乃至四川的发展,单论城市发展或农村发展,利州优势都不够明显,但把城市建设和农村发展统筹起来,利州就很有基础。只有统筹城乡发展,才能将城镇与农村的发展优势叠加起来,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区委书记赵文峤说。

      思路一变天地宽。2011年,区第七次党代会确立了到2016年“基本建成广元经济文化生态强市核心区,基本实现全面小康”两大目标,确定了“两个率先、三个集中、四个统筹”的“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基本方略。并在全省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和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大格局中,“跳出广元看利州”,结合实际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路子,明确提出了走在全省“夯实底部基础”的前列、走在秦巴山区“实现全面小康”的前列。

      2012年,该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0.6亿元,位居全省183个县区的第54位,位居秦巴山区80个贫困县区的第8位,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84.6%。

      城乡产业发展同步升级

      今天的利州大地,“三园一区”(工业“一区五园”、现代都市农业“五大园区”、“女皇故里”文化旅游园和新型城乡社区)格局正快速形成……

      “‘三个集中’走活了统筹城乡发展‘一盘棋’。”区长刘襄渝告诉记者,产业向园区集中、要素向产业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在实现集群集约和成链式发展,带动了城镇和二、三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城乡产业发展的同步升级。

      ——工业“一区五园”发展格局基本形成。规划总面积25平方公里的回龙河工业园、广元纺织服装产业园等“五大工业园区”,已建成14.6平方公里。培育发展高效能源、新型材料等“五大工业支柱产业”,预计今年新进规企业10户以上,总数达到70户以上。到2016年,区属工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今年底将达到100亿元以上。

      ——现代都市农业“五大园区”全面推进。近郊蔬菜园区、龙潭畜牧园区、工农核桃园区等“五大农业园区”突破提升,蔬菜、生猪等“五大特色优势产业”扩面连线。年底将新增城市调节蔬菜基地3000亩,发展香菇、木耳4200万椴……

      ——以“女皇故里”为名片的文化旅游园区加快建设。坚持文旅结合,加快建设天曌山、龙潭、万源、川北民俗文化园4个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实现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

        城乡公共服务同等享受

      今年2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明在广元调研时,对龙潭乡“构建三大交通环线、发展三大主导产业、打造三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三个产村一体示范片”的“四个三”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全域小康龙潭”和“界牌模式”也成为四川盆周山区城乡统筹发展、率先全面小康的试点示范。

      全市第一个成建制的新型农村社区——界牌社区之所以能成为示范,很大程度有赖于“城乡公共服务同等享受”的探索和实践,让城乡居民享受同质化、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如果说龙潭界牌社区是先行示范,赤化镇泥窝社区则是突破提升。该社区是利州区践行省委关于“建设幸福美丽新村”要求,坚持以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新机制,构建现代城乡新形态,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为要求,系统提升规划区生态小康新村建设水平,预计通过三年左右的建设培育,将泥窝社区打造成“率先城乡一体化、率先全面小康”的现代田园社区,引领秦巴山区农村小康建设。

      界牌和泥窝社区只是利州区以新型社区建设为载体,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同质化、均等化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区财政累计投入资金近2亿元,55个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共规划了28个农村公共服务中心,可对177个村实现全覆盖。(记者 张文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