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县小农水建设扮靓产业新村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资源是发展的根基、生态文明的载体。马年清明前夕,绵阳市三台县武引灌区高高分支渠渡槽群下,一处处蓄水池、山坪塘、石河埝、电灌站微波粼粼,在春阳下闪着金光。一条条蜿蜒的农毛渠、田间渠延伸向远方,如同项链镶嵌在山间,点缀着漂亮的乡村小康楼,呈现出一派诗情画意、水美三台的旖旎新村风光。
漫步水利——情钟果乡
这儿是万亩标准化水果基地,春有桃花吐艳,夏有枇杷飘香,秋有金梨核桃米枣上市,冬有柚子柑桔满枝。三台石安镇名优水果其质量标准、监测评价获得体系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业已成为石安农业产业化的新亮点。五年前,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在考察郑泽堰后,来到清泉果林挥笔写下了“三叶同乐园”。
虽说拥有绵阳武引一期工程水源,多少年来,石安镇的末节蓄引提水功能“五小水利”设施却是老大难,一遇旱情,群众常常为用水而愁。与石安相邻的塔山镇,通过实施中央财政小农水、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小水塘、小水渠、小水池、小河埝、小泵站“五小水利”发挥了重大作用,现代农业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的抗旱防汛优势凸显,基层干部群众无不称赞“小农水项目因地制宜修在了群众的心坎上!”。
为高标准建成塔山至石安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三台县立足主动,提前早动,坚持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补助标准、统一技术规范、统一施工准入、统一材料标准、统一验收考核,通过制定详尽措施,切实将小农水重点县与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水稻)项目、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项目、节水型社会重点县项目等涉农项目整合打捆在石安至高堰片区进行重点实施,从而初步打造了石安至塔山10万亩优质粮油水果生产基地。
4月2日至3日,笔者陪同三台县中央小农水项目验收组,在石安镇涌泉村惊喜地看到一汪汪清凉的武引水一路欢笑,涌向西瓜种植大户赵括的田间地头,滋润着100亩西瓜产业。在一层层泛发着桃花、梨花香韵的清泉村,李飞燕的200亩猕猴桃产业开始异军突起。同样,在“水润林产”培育大户邓学军山上山下300亩核桃苗种植基地的山巅,美丽的绿丘陵正在崛起。
跑马看花——闻香下马
小农水、节水型社会这些重大的民生水利项目正在谱写水果之乡的动人乐章。石安镇清泉村是2013年底开建的小农水项目区,五小水利的建设让我们从“跑马看花”到“闻香下马”。一处处蓄水池、田间渠、提灌站在抗旱保果的行动中,深受广大群众和果园家庭农场的喜欢,因为用水不愁,种植大户李飞燕在当地定植了200余亩猕猴桃。村民魏永清、卿顺吉、魏永贵,结合小农水项目的建设新挖了2口山坪塘、4口蓄水池,他们说:“如果没修民办公助小农水,今后将没水够吃、无水管用,村民们种植的水果、水稻,都不知道如何把水引过来”。据清泉村党支部书记何仲云介绍,全村今春通过小农水已建成11座山坪塘、4道石河埝、22口蓄水池,2处提灌泵,村内蓄引提水能力增强,储水形势看好。由于水源充足,据估算,王平、游立新、李飞燕三户水果种植大户未来5000亩猕猴桃,其存活、挂果率将超过90%以上。
“这是石安镇党员干部群众2013年秋正式实施中央小农水项目建设年的产业创举,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投资、农民朋友筹资投劳达4750多万元,将多少年来22个村老化、毁损的渠系127.27公里新建、整修安逸了,曾经让多少代老百姓头痛的断头渠也接上了,106口山平塘,25道石河埝,5处小型提灌泵站,60口大大小小的蓄水池正在发挥着水利便民功能。”石安镇党委书记陈辉自豪地指着清泉村千亩黄金梨、枇杷、柚桃、猕猴桃绿带,激动地介绍道。“马年,马上建成小农水,我们就马上用上武引水浇灌核桃苗、西瓜地、米枣园,还包括万亩宜香优2115台香米水稻产业基地”,石安镇镇长刘春华告诉我们。去冬今春全面实施的小农水工程,把“果乡石安”变成了“水路相通、塘埝相连,渠池盘山转,浇灌一片片”的动人景象,科学解决了22个村2万多人、2万多亩良田“最后一公里用水难题”。同时,清泉、柳泉、洪坪、石泉、群山、报春、长河等地作为全省新农村和环境优美示范片正在谋划新的文明水生态之路。
办水机制——增添活力
泉水悠悠润家园。“党政引导、农户主体、专群结合、联动互助、社会参与”,三年中央小农水建设作为一场场考验三台党员干部执政执行能力的“拉力赛”,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水务、财政与镇乡、村社通过顶层设计、科学规划、精心组织,细化措施、强化责任、攻坚破难。
2011年,三台县作为全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开始分3年在金石、景福、永明、塔山、石安实施小农水项目。为科学推进“小农水”建设,有效跟进现代农业(水稻、粮油)合理发展布局,县委县政府统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县水务局、县财政局与项目申报镇乡党委政府共同努力,因水制宜,科学论证,分阶段精心编制报批了项目实施方案。在实施方案编制过程中,县级涉农涉水单位充分考虑“全川丘区经济文化生态强县”的趋势,紧扣连片建设、整体推进的总体思路,充分结合特色产业的优化调整大力实施“旱能浇、涝能排”的五小水利工程,充分利用都江堰人民渠六、七期项目区水资源,推动村社地区塘库渠埝池泵相连、生态山水产业相依,科学布设五小水利工程措施,力求发挥最大的民生水利工程效益。
截止现在,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专项项目已在三台县连续实施3年,专项投资已累计叠加到1.4亿元,其中:中央、省级投入6900万元(中央3600万元,省财政3300万元),县财政配套3000万元,项目区群众通过用水户协会“一事一议”筹资折劳4349万元;整合各级涉水涉农项目3.5亿元;基本实施完成末节渠系改造与新建1097公里(其中改造与新建排洪、排涝沟220公里,新建渠系建筑物3173处,改造渠系建筑物643处);精修、整治山平塘924口;改造石河堰245道;改善灌溉泵站171座总装机5130千瓦;新建蓄水池1740口,累计完成土石方218万方,砌石63万立方米,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18万立方米;结合发展现代农业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已实施耕地平整和畦田改造6600亩,建设和完善田间作业路407公里,建设完善农田防护林3900亩,实施测土配方施肥6.54万亩,完成先进适用的耕作技术推广7万亩。
长流小农水,丝丝润心田。在小农水建设的火热场景中,山水田林路与生态人居环境正逐步实现和谐共融,人民群众与党员干部的信心、能力与智慧正伴随者生态农业产业的发展正点点滴滴地构筑起来……
发布者: 信息中心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