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转型呼唤金融护航

21.10.2014  10:59

第五届西部金融论坛农村金融分论坛召开,业界大佬聚焦农村金融改革

        □记者 樊邦平

10月19日,作为西博会系列活动之一的第五届中国西部金融论坛农村金融分论坛在成都召开。
    论坛围绕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村金融变革与创新展开交流,国内农村金融专家、学者和行业代表就农村金融转型的焦点话题展开交流,并一致认为,当前“三农”事业发展已进入转型关键期,频频出现的农业新常态亟需金融业提升服务质量,创新产品,加大政策支持,进入一个为农服务的新状态。
调整转型金融业应多关注“三农
    “当前我国‘三农’事业正由传统转向现代,期间新常态频现,金融业要有方向感和使命感。”做为论坛发言的第一位嘉宾,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提出,所谓农业“新常态”,是指我国当前的农业经营方式正在发生改变,农业服务产业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非农业产业的规模正逐步扩大,农村青年创业热情高涨,新型城镇化建设方兴未艾,针对这些现状,金融业界需要及时出台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农村金融服务应当进入新状态,调整金融政策,创新金融产品,为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转型提供坚强的金融保障。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局长焦瑾璞认为,普惠金融是当前金融业发展的热点,农村地区将成为普惠金融的主要阵地,但针对农村金融体系,在利率设置、风险防控等方面需要业界慎重把关。另外,当前移动支付呈蓬勃发展态势,在农村将会发现更加庞大的市场。
任重道远农村金融转型要过四道坎
    “农村金融已是当前的热点和业界关注的焦点,但其与城市金融之间的供需不平衡问题依然明显。”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认为,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充分,原因之一在于大量资金热衷于利益回报快、经济价值高的行业和领域,对“三农”的关注力度不够,再加上金融业缺乏对“三农”的了解,供给动力不足;其二,农村金融需求存在风险大,抵押产品少和征信难等现实困扰,这些都制约了农村金融产业的发展。
    张红宇认为,农村金融转型升级需要跨越四道坎,一是需要创新机制,提升金融服务“三农”的力度;二是要创新更多为农服务的金融产品,对融资抵押物的认定范围要扩大;第三,要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农村征信体系创新,完善农村家庭信用评定机制;最后,在货币政策,利率政策,金融监管等政策方面,需要结合农村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部署和调整。
链接
农村金融转型 我省已有部署
    破除农村金融瓶颈,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我省早已展开部署。
    今年6月8日省政府办公厅出台 《关于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意见》提出,要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加大涉农信贷支持力度,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积极拓展涉农保险广度和深度,稳步培育发展农村资本市场,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
    9月17日召开的全省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会进一步提出,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逐步建立起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三位一体”的功能互补、相互协作、适度竞争的金融组织体系,同时要强化各类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职责,支持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探索农村金融服务创新试点,加强涉农信贷支持力度,支持农村多渠道融资。
    在金融机构创新为农服务工作方面,我省也有广泛的探索。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作为四川本土最大的为农服务金融主体,四川省农村信用社着力服务创新和信贷投入,持续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截至目前,四川农信以占全省金融机构18.87%的资金来源,发放了占全省77%以上的农业贷款,98%以上的农户贷款,成为为农服务的金融主力军,该社近期开通的农信手机银行、电话支付终端等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在农村地区广受好评。记者 樊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