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署三农聚焦粮食安全 专家预料土地改革提速

25.12.2013  12:24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近期举行。香港《大公报》24日文章称,会议将对明年“三农”工作作出部署,并就明年一号文件进行讨论。此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明年六大任务包括保障粮食安全,为此次农村工作会议确立了政策主轴。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也是本次农村工作会议的重要内容。

  一号文件主题预料仍为三农

  文章分析,此前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今后农村和农业改革做出了规划,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明年六大任务包括保障粮食安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进步,为此次农村工作会议确立了政策主轴。

  文章援引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的观点指,粮食安全将是明年农业工作和中央一号文件关注的焦点,预计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将部署继续增加农田、水利方面投资。但粮食安全关注的重点将从产量向质量、效益转变,质量主要是针对消费者,提高食品安全性;效益主要针对农民,增加农民收入。将继续强调粮食产量稳定,但可能不会再提出“11连增”的目标。

  而本月中旬召开的全国发展和改革会议确定的三农工作重点包括: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保障粮食稳产增产;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农田、水利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继续推进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等。

  文章表示,除了粮食安全外,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也是本次农村工作会议的重要内容。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在原来的占有、使用、流转、收益等权益的基础上,再赋予农民对承包经营权的抵押、担保的权能。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预计,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会出台一些有关农村改革的具体措施,包括农村集体用地改革有望提速,市场化流转空间加大,农民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获得更多的财产权利。

  城镇化与三农 别让农民“捧金碗要饭吃

  从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大公报》文章表示,中国正在力推的城镇化,实际就是人口和土地从农村向城镇有序流动的过程,这两大会议分别侧重聚焦这一过程的两端。这也真切反映出城镇化与三农工作密不可分的关系。

  文章称,上亿农民在城市中付出比市民多得多的艰苦劳动,得到的报酬低于市民;金融机构从农村的大量吸储源源流入城市,“贷款难”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文章援引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观点表示,由于城乡一体化改革滞后,形成城乡之间的市场壁垒,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自由流动。一方面是城市大量闲置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难以进入农村市场,另一方面是农村大量资源由于不能市场化而难以吸引投入,农民只能“捧着金碗要饭吃”,严重制约了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的发展,直接导致城乡差距的不断拉大。

  在中国,没有稳固的三农工作,就不可能实现稳固的宏观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也就不可能实现持续健康的城镇化。在此背景之下,中央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新政都将城镇化和三农工作放在一起,加以统筹考虑。

  譬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粮食安全列入六大任务。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对粮食的消费需求将增加,而相应地种粮农民却将减少,这一增一减对粮食安全提出了更严峻挑战。

  文章还表示,土地制度改革面临的任务更重。由于城市和工业的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农业和农村,土地流向城市是市场化自发选择的必然。

  如何配置好作为紧缺资源的土地,就必须在城镇化与三农建设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既要坚决遵循土地红线,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基础保障;又要为城镇化提供足够空间,并让农民从土地流动中受益。这就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真正打通农业、国土资源、建设等各个部门的权力区隔,提高政策统筹性与协调性。

  城镇化建设应体现人文关怀 克服都市病

  《大公报》评论说,近一年来,在中国各类学者当中,议论最多、担忧最多,甚至几乎成了每会(包括朋友间的约会)必议话题的,恐怕要首推城镇化了。农民是应该进城,还是应该就地“城镇化”?人们在一些内地大中城市中经常看到的、感到的,究竟是农村的城镇化、农民的市民化,还是中国城市的局部农村化……人们在争论。

  评论指出,就在这愈来愈热烈的争执渐呈社会焦点时,中央很及时地召开了城镇化工作会议。秉承“以问题为导向”的精神,这次会议没有回避矛盾,而是从六个方面系统地回答了社会舆论最为关注的有关城镇化的热点。

  评论认为,毋庸讳言,今天中国近两亿农民之所以“进城”既有利益驱使的因素,又有生活迫使的因素;既有期望的牵动,又有压力的被动;既是对城市陌生的仰望,也是对乡村无奈的告别。在很多地方,这种一拥而上的城镇化不是在缩小城乡差别中保留着故土的温热,而是一种用叮当作响的钢铁和水泥消灭和取代田园的冰冷。同样,这种城镇化、这种举家搬迁式的大移民式的城镇化对城市来说,也绝不是一种福音。甚至可能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一种历史性的徒劳。

  事实上,世界城市化专家早就强烈呼吁城市建设要走家园式的道路,要尽快尽量尽早地克服早在上世纪就流行于欧美的都市病。中国人应该懂得: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城镇化过程中,在考虑生产与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应该充分回应人的精神生活的深层需要。

  评论说,因为栩栩如生、活泼多姿的城市形象本身会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它应该用丰富的美去训练人们的眼睛,培育人们的情趣,去塑造人们的情感,增加人们的愉悦。同样,它也作为一种亲切的记忆符号,时时激发和鼓励人与人之间从容的倾诉与交流。这种因为优秀杰出的城市设计而产生的对社会环境的感知和印象,所激发出的亲善力量、和谐愿望与创造冲动将会大大造福于我们生活的城市和我们的后人。在这方面,世界早有教训,中国应该借鉴这种并不光鲜却十分有用的当山之石。

  (原标题:中国部署三农聚焦粮食安全 专家预料土地改革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