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工作紧抓“融”

14.01.2014  11:42
  十大关键语

  深读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⑤

  要把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我省“三农”工作的全局性抓手,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综合性载体,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新村“大戏”农民唱主角

  ◎

  调查

  乐山市井研县集益乡繁荣村村民廖德明做梦都没想到,70多岁了每年还能在家门口挣到一万多元钱。

  1月8日,正在繁盛杂交柑橘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采摘柑橘的廖德明,掰起指头跟记者算他的年收入:5亩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收取租金4000多元;每月在合作社打工20天,工资每天30元,每年7000多元。“比过去种地翻了几番。”他说。

  在井研县集益乡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中,众多像廖德明一样的农民都是受益者。

  建新村,政府主导农民是主体

  雨台新农村综合体施工现场,集益乡党委书记凃仁垚几乎每周都会带上乡、村干部到现场查看建设进度、检查施工质量。

  去年,乡党委、政府提出,在雨台村统规统建全乡第一个新农村综合体。一期工程规划建设100户村民新居,结果只有60户报名。“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村民们在‘等着瞧’。”凃仁垚说。

  尊重农民群众主体地位,是雨台新农村综合体建设遵循的原则。虽然雨台新农村综合体是政府统规统建,但怎么建、建什么都是村民说了算。

  由雨台村村民选举产生的9人理事会和11人监事会,分别负责综合体项目的决策、协调和工程质量把关。“建新村,政府只能主导,农民才是主体。”凃仁垚对干部们强调。

  眼瞅着第一期新村就要成型,越来越多村民坐不住了,开始打听二期啥时开建。对此,凃仁垚的回答是,“等到他们愿意进入聚居点的时候,再根据人数规模启动二期工程建设。

  除了住新房,村民们对于新村显然有更大期待,“如果真能住上小洋楼、走上水泥路、喝上自来水,还能就近看病、上学,我也跟着盖新房。”如何通过新村建设,吸引更多有资金、有能力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带动农民群众发展产业,真正实现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的“产村相融”,是凃仁垚和乡党委班子正在琢磨的问题。

  让农民成为参与者和受益者

  在雨台村的邻村——繁荣村,记者站在被成片柑橘林覆盖的小山头遥望,只见风貌打造一新的新村聚居点缀其间。

  当地人告诉记者,几年前,这里还是道路不通、沟渠不畅,各家各户基本以种植传统农作物为生,大量精壮劳力外出务工,土地撂荒严重。

  2008年4月,几位外出务工人员回来,准备投资1000万元在村里发展柑橘产业,丁铭东就是其中之一。因村民的反对,“丁铭东们”只流转到十多亩土地。他们调整思路,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建设完善当地基础设施中,并成立繁盛杂交柑橘专业合作社,建立与村民共享利益的机制。

  在合作社的引导下,村民对规模发展柑橘产业从开始的犹豫到后来踊跃参与。4年来,包括繁荣村、雨台村等邻近的4个村,柑橘种植面积由10余亩发展到3000多亩;合作社成员由最初的丁铭东等5人壮大到150多人;繁荣村人均纯收入由2007年的4000余元增长到2012年的7297元。“产业发展必须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建立农民增收的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建立保障农民当前和长远利益的新机制。”繁盛杂交柑橘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丁铭东告诉记者,合作社将采取返租倒包、分包到户等形式,让更多农民参与发展柑橘产业,扩大柑橘种植面积到1万亩,带动全县发展柑橘种植。

  “产业发展到哪里,新村将布局到哪里;新村建到哪里,产业就跟进到哪里。”井研县委农委办主任朱涛认为,要让农民群众成为产村相融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在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同时,为农业现代化拓展空间、铺平道路。

  在“”字上下工夫  防“产村分离

  嘉宾:

  郭晓鸣  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董进智  省委农工委新农村处处长

  ◎

  圆桌

  记者:在产村相融、成片推

  进新农村建设中,如何确保农民

  的主体地位?

  郭晓鸣:产村相融必须以增进农民利益为基本指向。新村建设与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相结合,将会吸引大量现代生产要素密集进入,这是提升产村相融发展水平的必然趋势。在此过程中,应当特别注重保护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增进农民的福利水平。在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时,避免盲目引入大企业长期租用农民土地,要把发展农民合作社和培育职业农民放在更加重要位置,坚持走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本单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使广大农民能够真正成为产村相融发展的受益主体。

  董进智:当前值得注意的是,要防止“产村分离”。就是说,新村是农民的,产业却是企业的。对策还是要回到产村相融上来,在“”字上下工夫,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应当引导进入新村的农民,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合理流转承包土地,支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培育各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组织,推进各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样,农民群众才能真正成为新农村的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产业与新村才会通过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走向真正的互动相融。

  记者:如何进一步推动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

  郭晓鸣:产村相融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重要前提。新村规划时要充分考虑环境容量,尽可能以农业景观为新村绿化的本底,使村庄布局显山露水、房屋建设依山傍水、资源利用保山涵水。产业选择中,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种养循环农业,强化农业面源污染和新村环境治理,形成产业发展、新村建设与生态建设和谐并进的新格局。

  产村相融必须以制度创新为发展重点。一方面应同步创新社会管理制度,显著提升新型农村社区的社会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同步创新农村土地制度,通过“金土地”、“拆院并院”、土地综合整治等项目来筹集建设资金,拓展新村建设的投资渠道。此外,还应同步创新农业经营体系,积极探索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畜禽代养等多种农业组织化、社会化发展方式,进一步强化产村相融的制度支撑。

  董进智: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是一个长期过程。第二轮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示范县建设刚刚启动,建设期仍然是三年。2015年,部分示范县可望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本栏撰文  本报记者  李宇  邹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