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389个字谈“三农” 5个重点要吃透

25.10.2017  21:03

  万众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0月18日隆重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做了高瞻远瞩、鼓舞人心的大会报告,其中就“三农”方面提出了新的战略部署。

  十九大报告对“三农”的集中部署体现在报告第五部分第(三)条,原文共389字,其中主要可以看出五点重要信息:

  一是坚持了一个重要的地位不变——重中之重。

  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2002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要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2003年1月7日至8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指出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从此,“重中之重”拉开了新世纪“三农”工作突破性前进的序幕。

  十九大继续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重要地位,没有因为城镇化已经达到57.35%而对农村的重视丝毫松懈。

  二是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新战略——乡村振兴战略。

  现代化进程中的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往往带来农村空心化,导致衰败,因此各发达国家普遍重视乡村建设。2005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由此拉开这十年来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运动,开启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篇章,农村生产生活发生了明显改变。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使农村成为更加美丽宜居的国民生产生活新空间,乡村振兴战略可以说恰逢其时。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对照此前的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明显升级——

  *“生产发展”升级为“产业兴旺”,内涵丰富了,目标更高了;

  *“生活宽裕”升级为“生活富裕”,一字之差,大不一样;

  *“村容整洁”升级为“生态宜居”,层次明显提升;

  *“民主管理”升级为“治理有效”,内容更加全面,即“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乡风文明”则一以贯之。

  三是送来了一颗及时的“定心丸”——土地延包三十年。

  十九大报告指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农村土地第二轮延包至今,时限已近。作为整个农村政策的基石,土地政策备受各方关注,更与每一个农民和土地流转经营者的利益息息相关。但仅仅延包还是不够的,必须让土地带给农民更多收益,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继续突进土地制度改革。

  所以,报告明确,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

  四是拓宽了一个核心任务的渠道——农民增收。

  农民增收是整个“三农”的核心任务,但单一的种植业养殖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潜力有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工资性收入已经超越家庭经营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第一大来源。所以,必须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开掘农民的增收空间。

  十九大报告从资产盘活、三产融合、就业创业等方面做了安排部署。如“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再如“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

  五是提出培养一支重要的工作力量——“三农”工作队伍。

  以往对农村工作队伍的重视,往往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也往往关注点在农村带头人的培养。

  比如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强城乡基层党建资源整合,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制度。而十九大首次提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相信这是对整个“三农”工作队伍最大的鼓舞和鞭策,有利于各行各业热爱“三农”的优秀人才进入“三农”工作队伍,加强“三农”建设。

决胜建成小康社会的农业发展蓝图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三农”发展的基础性地位农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