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大本营成都揭幕 引科幻电影之思
“红岸基地模型,做得太精致了。每个细节都还原了,好想变小进去看啊。”10月19日,在成都揭幕的《三体》大本营——“红岸基地”电影模型,引来科幻迷们的热议。好评声中也有争议:心目中的科幻能拍出来吗?
在刚刚结束的2015科幻嘉年华活动中,记者发现,除了《三体》之外,今年还有众多科幻电影上马。科幻电影一向是国产电影软肋,众多项目上马,是 “毁原作”还是将烧旺科幻的冷灶?
热 电影资本爱上科幻
“我特别想发展一下中国的科幻片,谁有作品想改编成电影的,请发送我的邮箱。我一定会看。”2015科幻嘉年华活动期间,《三体》电影投资人孔祥照先后两次在颁奖台上公布自己邮箱,积极寻求科幻作品影视改编项目。
电影资本追逐科幻题材,这样的场景在2015科幻嘉年华很常见。10月18日,科幻作家何夕的新书发布会一结束,就被影视公司拦下,提出要谈影视剧著作权。竺灿文化CEO季炜铭,从今年开始陆续接到几笔投资,目前已经有5个科幻影视项目在进行。而除了《三体》之外,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微纪元》等作品也都即将被搬上大荧幕。“往年的‘星云奖’,几乎没有电影人,今年一下子来了不少做科幻电影的。”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长、北师大科幻创意研究中心主任吴岩的感受尤为深刻。
北京天工异彩影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常洪松正是吴岩口中的电影人,他用一组数据证实了吴岩的论断。“每年平均有300部电影和我们谈后期制作,往年连一部科幻电影都没有。今年截至8月,这个数据是40。”
科幻文学知识产权也因此增值。“上世纪90年代,一部优秀的长篇科幻小说,改编权可能就3万元,最好的不超过10万元。但是现在好些作品动辄上百万。”刘慈欣告诉记者,最近几年,科幻文学文学知识产权不断在增值。
忧 “五毛钱”特效别毁了科幻
不过,对于这股科幻电影热潮,科幻迷又喜又怕,生怕越来越粗糙的“五毛钱”特效毁了心中的科幻世界。
但在常洪松看来,中国科幻电影差的不是技术是经验。“五毛钱”特效的出现并不是因为技术问题,而是制片人留给技术的预算不够。
常洪松坦言,中国科幻电影最缺的,是懂科幻的导演以及制片人。“我们投资想把王晋康的《逃出母宇宙》拍成电影,结果想了一年,现在也没想出让谁当导演。”
科幻作家夏笳告诉记者,自己经常被约谈影视剧改编,在她看来,文字创作和影视呈现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我们现在很缺能够把科幻文学改编成为影视剧的编剧。”“科幻电影特效拍摄往往需要通过绿幕,这对演员的演技也是很大的考验。”曾经参与过《环形使者》《钢铁侠3》等好莱坞科幻电影制作的DMG印记传媒娱乐总经理徐卫兵认为,中国电影工业化的程度如今还远远不够,缺乏一个有结构的团队,一种成熟的模式。他为科幻电影制作了一幅巨大的行业分工图,这其中,除了编剧、导演、演员、宣发之外,还包括衍生品开发、品牌打造等产业链上的各个端口。
思 先把故事主干做好
尽管现实状况不容乐观,但是对科幻电影的未来,几位电影人都信心不减。“随着中国电影市场不断成熟,科幻电影未来一定会是主力电影类型。”徐卫兵说,中国电影最应该向好莱坞学习“做减法”,“《少年派》的编剧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把原著中复杂的故事简单化,我们也要学会把故事的主干做好。”
常洪松则认为,中国的科幻电影应该不断地积累经验。“制作人怎么控制投入比例?特效部门怎么融入剧组?这些经验都需要积累。一定不能急功近利,我们需要遍播种子,静待花开。”
吴岩则表示:“这么多科幻电影给了我们科幻文学创作的信心。但是最近几年,原创科幻在创新上不够,科幻人还应该更努力,写出更多优秀的科幻作品。”(王代强 记者 张良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