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川农情】三代学校情 无怨更无悔
编者按 :正值喜迎110周年校庆之际,本网特别推出“川农三代情”系列故事,邀约当事人眺望那些记忆中的春秋与冬夏,讲述一个个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感人故事,真实再现一代代川农人的理想追求,以及每一个家族祖孙三代与川农大的情缘。欢迎广大读者提供相关线索,宣传统战部联系电话02886293317,联系人李劲雨。
……………………………………………………………………………………
今年是我们学校建校110周年,对学生来说,学校是知识的殿堂,成才的摇篮,价值的标杆,精神的家园;对我们教职工而言,学校就是事业腾飞的沃土,遮蔽风雨的港湾,提升生活质量的依靠,沧桑人生的归宿。回望过去,那逝去的平凡岁月,宛如流淌不尽的长河,无数难以忘怀的记忆就像散落在河滩上的珠贝,异彩纷呈,光芒耀眼,有一天,当我们掇拾这些时光凝固的符号,澎湃的浪花扑面而来……
一
父亲饶志远这一辈子寡言罕语,很少看到他主动和大家唠嗑、开玩笑,即使偶尔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出言谨慎,力求准确,这和他的性格、长期从事人事工作有关吧。
父亲1955年从四川财经学院(西南财大的前身)经济计划系毕业后在四川大学人事科工作,1956年,四川大学农学院整体迁至雅安独立建校为四川农学院,父亲参与了一些移交接收工作,当时接收的房屋主要是原西康省委、省府、财政厅、财委、教育厅……等机关的办公用房和职工宿舍,学校就是在这样的物质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父亲调入学校后仍在人事科工作,文革后先后任教务处副处长、校办主任,1992年4月退休。有些同事开玩笑的说:“你老汉儿算是学校元老级的人物了。”从他的经历看,也不为过吧。
父亲尽管话语不多,但喜欢读书,涉猎广泛,政治、经济、文学、历史、文化、宗教方面的书籍读了很多,有一位老前辈曾对我说,你老爸把图书馆一半的书都读完了。尽管不免夸张,却也看出他埋头书海的爱好。退休以后,他依然手不释卷,不仅读,还要在纸条上写下摘要、批语、心得之类的文字。他的阅读爱好和习惯也影响到我,让我终身受益。此外,他还擅长养花,他栽种的茶花、月季,把园村装点得五彩缤纷,受到大家的交口称赞。他还喜欢音乐,喜欢摄影,他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充满阳光。
母亲和父亲是同班同学,她性格开朗,不像父亲惜言如金,从小也喜欢看书,饱揽了很多古今中外的文学历史名著,对许多唐诗宋词都能随口背出。大学期间她非常勤奋,每学期的考试成绩都是全班第一名,有才女之称。
1955年,母亲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工作;1957年1月调到四川农学院任教;1959年9月,四川林学院从四川农学院分出在雅安独立建院后,她调到该院任教,讲授《政治经济学》课程;1962年随四川林学院迁往西昌。
1972年四川林学院撤销后,母亲调回四川农学院,在教务处教务科工作,1979年9月因病退休,从此离开了工作岗位。
随着父母的退休,我们家第一代川农人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我的父亲
我的母亲
二
1977年我高中毕业,那时上山下乡运动还没终结,按照当时的规定,我们11个学校教职工的子女一起到名山县前进公社(现在的前进乡)三大队当知青。
1979年,母亲因病退休,按照那时的政策,各单位的下放知青由单位自己设法解决消化,于是我就以顶替的名义被招工回学校参加工作。这是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一个特殊的措施,一批学校教职工的子女都是以这种特殊方式走进川农大,成为学校的第二代教职工的,这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缘分,随着时光的延伸,这种缘分就升华为一种情结——“川农人情结”。
接到学校的报到通知后,我急忙回到公社办调动手续,到名山医院体检,回校等了几天,学校人事处通知我说,我的工作单位是农学系(农学院的前身)作物栽培教研室。作物栽培教研室包括小麦、油菜、薯类、棉花、耕作、甘蔗等课题组,有20几位教师,老师们都在自己的课题组搞教学科研,我工作的岗位是实验室。
尽管在学校长大,许多长辈都认识,但也面临着许多转变,首先是关系的转变,过去对长辈都称呼“叔叔”、“嬢嬢”,现在一律叫“老师”;其次是心理感受的转变,过去在大人眼中我们是小孩,许多事情做错了,也迁就谅解,现在,都是平等的工作人员了,做错了事就得挨批评,工作上也有相应的严格要求,这种心理感觉的变化是突发式的,根本没有让你热身适应的时间,不过,也许是看到我们长大的,总的说来,对我们还是比较宽容的;第三,角色的转变,过去是教职工的子女,现在是学校的工作人员,行为要受校纪校规的约束;过去身份是学生,所处环境是课堂,现在是职工,实验室成了工作的环境,还要被来上实验课的学生称作“老师”……就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我认识了许多过去没见过的仪器设备,什么解剖镜啊、解剖针啊、光照培养箱啊、分光光度计啊、培养皿啊、干燥箱啊、托盘天平、精密天平等等,还有一些实验用的药品。
在作物栽培教研室我的主要工作是为各课题组的本科课程准备实验,包括准备实验用品、实验材料等,时间长了一些名词术语也耳熟能详,如株高、每穗粒数、生育期、初花期、盛花期、鲜叶重、干叶重、千粒重、棉纤维绒长等等,知道了小麦是禾本科植物、油菜是十字花科植物、红苕又名红薯、甘薯、蕃薯,是旋花科植物,棉花是锦葵科植物……
准备实验也需要细心,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在学术严谨的老师眼中就可能是错的。八十年代初,实验室有了一台电冰箱,用于冷藏实验药品和材料。那时候冰箱可是稀罕物,一天我正打开冰箱门取放物品,身后忽然响起一个声音,吓我一跳:“冰箱门不能大打开!”我回头一看,是颜济颜先生,他继续说:“冰箱门大打开,热空气进去多,冰箱启动时间就长,就要增加压缩机的运行负担,冰箱门开好大,要根据取放物品的需要。”说完转身飘然而去。这件事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我觉得这才是生动的教学。
……
回想起来,除了准备实验,我也协助老师做过一些科研辅助工作,如,计数过油菜的千粒重,量过小麦的株高和统计每穗粒数,称过红薯的鲜叶重和干叶重,到雅安气象局收集近三年来雅安的气象观测数据,到宝兴县蜂桶寨种马铃薯,帮老师计算有关科研资料数据……当时使用的是齿轮式手摇机械计算机……
1985年,我调到科研处学报室工作。科研处是从教务处科研科升格为正处级建制的,刚成立两年,在一排临时修建的平房里工作,条件简陋,有科管科、推广科和学报室三个科室,全处十余个人。我到学报室时学报刚创刊两年,办刊经费不足,每期薄薄的一本,印制也不精美,封面是单色的,有时就利用黄书皮纸的本色,在上面印上学校名称、学报和卷期字样作为封面。我的主要工作是:来稿登记,阅读稿件,对有问题的稿件做出标注,联系作者修改,到图书馆查稿件的主题词代码,到印刷厂联系排版、校对、印制。我从基本的“改正”、“删除”、“增补”、“接排”、“另起段”等编辑校对符号学起,逐步熟悉和掌握编校技术,通过联系作者,认识了一批教学科研工作中的中青年骨干;有时处里开会,我还要做会议记录,写会议新闻等等。
那时尽管国家已经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已经没有了过去令人心惊的政治运动,但每周二下午的政治学习依然是雷打不动的“必修课”,内容不外是传达文件、读报纸和讨论三部曲。八十年代后期针对一些地区发展缓慢,一部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非常困难的情况,党中央、国务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我们的政治学习当然离不开扶贫的内容。有一天读完报纸后,大家又在议论时政,这时,处长祖禹(后来的胡祖禹校长)说,要派某某某去当科技副县长。科技副县长?好新鲜的名词!什么是科技副县长?胡处长解释,一些革命老区,像我们四川的大巴山老区,一些地方没有根本解决温饱问题,个别家庭全家只有一条好裤子,哪个出门哪个穿……又说,原来是给钱,但给钱不解决根本问题,给钱是无底洞,以后又给种子,但农民没有粮食吃,就吃种子,再说送的种子不一定适合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播下去了也不能保证就有收成,现在是送知识送技术,派有知识、懂技术的人到县上去当科技副县长,主要抓生产,也就是将传统的救济式扶贫转变为开发式扶贫。胡处长简明扼要的解释,我觉得比报纸上的长篇大论更容易让人理解,对科研工作和科学技术的生产力作用有了新的认识。
在学报室期间,我还参与了一项重要工作,这就是参加学校“211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校。实施“211工程”,是国家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重大举措,各高校高度重视,都在不遗余力的争取。学校获悉省上同意对我校进行“211工程”部门预审的信息后,迅疾组成了由科研处处长杨克诚、教务处处长承德和研究生处处长叶华智为核心的写作班子,全力以赴撰写可行性研究报告,要求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地完成撰写工作。杨处长对我说:“走,跟到我去,天天坐在办公室干啥哟!帮忙做点资料的收集和报告的校对印制工作。”我记得当时时间很紧,从撰写报告到接受预审,也就两个多月的时间。学校主要领导经常来指导我们的工作,与三位处长共同研究撰写思路、材料取舍、遣词造句,亲自动笔修改报告,为一个词的准确表述再三推敲,煞费苦心。在学校的领导和各部门的全力支持配合下,写作班子终于保质保量地拿出了可研报告,同时还草拟了专家考察预审意见等材料。当以石元春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高度评价学校的办学成绩,一致同意,建议国家把学校作为“211工程”立项建设的高校的消息传出后,我和大家一样兴高采烈,庆祝这来之不易的如愿结果。在编校“211工程”可研报告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东西,三位处长严谨的工作作风、深厚的文字功底使我佩服。后来学校“211工程”一期建设验收、二期建设立项时,尽管我已经调到教务处工作,杨处长又向学校推荐,借调我到 “211工程”办公室(杨处长任211办主任),做了一年多的资料收集和一期验收报告、二期立项报告的校对印制工作,这当然是后话了。
1999年,我调到教务处,在教学质量管理科从事教学管理工作。
一到教务处就在罗处长指导下和其他老师一起撰写评选优秀教务处的申报材料。评选高校优秀教务处是教育部和省教育厅为鼓励各高校重视教学管理工作、调动教学管理一线职工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积极性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在罗处长的带领下,我们披沙拣金,删繁就简,顺利完成了申报任务,教务处终于在1999年和2000年先后被教育部和四川省教育厅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工作中罗处长公正无私、为人厚道的人格魅力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时,学校每年都要召开一次全校教学工作会,组织全校师生围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加强教学管理,改进教风,强化学风,提高教学质量开展大讨论和大推进,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分管教学校长的报告主题鲜明、目标明确、措施有力,我多次参与了教学工作会主体报告的起草,在分管教学校长和教务处领导的指导下,反复修改,数易其稿,当时的热门词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精英教育”、“大众化教育”、“课程体系”、“质量监控”、“实践育人”等等至今仍然记忆犹新,这些词语体现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方向、大目标、大举措,其成果为以后学校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坚实基础。
那时候,教务处还有一个很好的工作制度,即处长接待日,每周三下午,一个处领导带一个科室负责人接待学生,帮助解决学习上的困惑,解释学校有关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作为科室负责人,我也参加了这项工作,这个办法解决了不少学生的疑难问题,确实起到了为学生排忧解难的作用。此外,我还参与了教学管理文件的起草和修订、省教育厅本科教学调研报告的草拟、学校年鉴科室部分的撰写等,可以说在文字工作中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当然也锻炼了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受益匪浅。
在教务处的支持和鼓励下,我完成了本科课程学习,获得了本科文凭。我先后从事了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和学位申报以及教学质量监控,包括教学督导、参加教学督查和教师课堂授课满意度测评等,根据分管校领导的指示,我们重点加强教学质量各环节监控的研究,教改成果“发展创新教改成果,建立全方位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荣获2005年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后,我还同时负责教学质量工程的申报和项目实施管理工作,组织学院申报成功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项目,包括“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包括后来对精品课程升级改造的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团队”、“教学名师”、“专业综合改革”、“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
在教务处,我还参加了另一项重大工作,这就是迎接教育部专家组对我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准备工作,那真是一段难忘的工作经历。在学校评估办和教务处的指导下,我完成了《评估方案》里一个二级指标和六个观测点的材料草拟工作,还参与了学校自评报告的起草。教育部评估专家组高度评价我校本科办学取得的成绩,我校荣获优秀的评估结果,这也是对广大师生勤奋工作、努力学习的褒奖。
回想起来,评估准备那段时间真是忙碌,无数的材料要梳理、无数的数据要核对、无数的档案要归并……还要建立评估资料室,把学院的有关材料收集汇总成列,供专家们查阅(一直到2015年,经学校分管校长同意,才把当年的材料交还学院,由学院保管和使用),我记得,我们曾在星月山庄通宵达旦地准备材料,第二天又几乎没休息地继续工作,大家忠于职守,任劳任怨,因为我们知道,评估结果与学校今后的发展息息相关,也和每一个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密切相连,来不得一丝一缕的马虎大意,如果出现了疏漏甚至差错,其结果是谁也担当不了的;那段时间确实又是一个来之不易的学习、锻炼的好机会,凡是参加过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对此都会有深刻的体会。
2015年7月,我调到离退休管理处二科工作,在新的工作岗位,熟悉新的工作内容,按照新的工作要求,履行新的工作职责。
笔者饶华
三
大儿和小儿都上过学校幼儿园,可以说他们人生最初的教育,就是在学校开始的,尽管那只是幼儿教育。
大儿天生聪明,做事踏实,进入高中后,学习更加刻苦。2002年高考填报志愿时,心里却有点茫然,一方面,我鼓励他考到外省去读书,以开阔眼界,帮他调研了部分省外高校在川录取的情况,另一方面,我希望他选择技术性强的专业,这是受 “天干饿不死手艺人”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填报志愿的前夕,他问我究竟填什么专业?我问他:“你喜欢什么专业?”他回答:“看足球!”我知道他喜欢足球,但天下哪有这个专业啊?!我说:“你第一志愿填动物医学、动物科学,第二志愿还是这样填。学校就填‘四川农业大学’”我告诉他,动科、动医是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在过去,一个乡村兽医背着药箱走村串户,也能凭技术养活一家人。这两个专业也是学校的老牌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在整个西南地区,我校的动科、动医专业水平是一流的,与全国农业高校的同类专业比,我们也不差,也有自己的优势(2007年,动物医学与动物科学、农学、林学同时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其实,我早就注意到他非常喜欢动物,什么小猫小狗啊、相思鸟啊等,都爱不释手的玩耍……俗话说“知子莫如父”,我就是根据他的学习兴趣和个人爱好为他选择动物医学专业的,后来他的发展证明我的建议是正确的。
大儿入学时正是标准的愤青年龄。高考完后立马就去染了一头金发,然后就到贵阳他二叔那里逍遥游去了,他就是带着一头金发走进学校大门的。有一天汪开毓院长看到我时说:“译林染了一头金发,呵呵,好前卫哦!”我请汪院长教育他不要再另类了,汪院长哈哈一笑:“白头发咋个管得到金头发的事嘛!”其实汪院长是以一种宽容的眼光、包容的态度来对待这件事的,允许年轻人尝试生活,尽管这样的尝试可能有违传统的观念;他们学院的党总支书记苏晓萍遇到我经常说:“我又理抹咯译林一哈,看他是不是在按时上课,认真学习。”他的班主任也十分关心他,一个周五的下午班主任匆忙来到我办公室,说上午的实验课译林没参加,不知怎么回事儿。经过询问,大儿已经在头一天的另一组做了实验,班主任才松了一口气,说怕他忘记了做实验……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大儿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得到那么多老师的关心,真是他的福分。
大儿知道我在教务处工作,一天他问我:“你在教务处具体做啥子工作?”我告诉他做教学督查,也就是专门逮考试作弊的人!我对他说:“你要好好学习,考试千万不能作弊,如果课程学习困难,考试没通过也没啥,重修就是,如果作弊被逮,脸就丢大咯!”他笑一笑:“不会的。”
大儿也确实争气,大学毕业后,自己创业,在华阳贝康宠物医院负责医疗和内部管理工作,经过努力,该院业务有很大发展,在宠物诊疗圈里逐渐小有名气。同时他还在职深造,通过努力获得了兽医专业硕士学位;2010年全国首届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举行,他一次就通过了严格考试,获得兽医资格证书;他还完成了欧洲兽医高级学院皮肤病三年期的课程,现在他是华阳贝康宠物医院院长、中国兽医协会宠物诊疗分会理事、四川省兽医学会兽医外科与小动物诊疗分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宠物医师协会副秘书长,获2013年度东西部兽医大会“优秀青年兽医奖”,是成都市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客座副教授,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快乐的劳动者。
小儿进入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学习后,我一厢情愿的想把引导他哥学习的经验复制在他身上,但是,事与愿违,在高二第二学期的一天他提出:由于对数理化不感兴趣,他要从理科班转到文科班!还说他已经考虑好了,是不能改变的了!这无疑令我们震惊!但冷静下来,我意识到,光批评,甚至吼骂,不仅不可能解决问题,简单粗暴的方式,还将加剧儿子与我们之间的矛盾,只有晓之以理的循循善诱,才有可能促使他转变,于是他回雅安度周末时,我专门把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带回家,详细为他讲解文科和理工科专业的区别,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主干课程修读和就业方向,并且告诉他,文科专业选择范围窄,毕业以后的工作大都是做文字工作,既伤神,又费力不讨好,往往是为他人做嫁衣裳……苦口婆心的目的很明确:丢掉幻想,悬崖勒马!但这小子依然我行我素,有鉴于此,我只好当他是荒原上的一匹烈性野马,走到哪天黑,就在哪歇……
2010年小儿高考填报专业时,目标却很明确:四川农业大学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填时,他的回答直截了当:学校是“211”高校,听说经管学院要搬迁到成都校区,我当然想到成都去哦!果然,他大一第二学期时,学校调整学科布局,经管学院搬迁到了成都校区,小儿如愿以偿。
小儿兴趣广泛,动手能力强,本科阶段就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四川光友公司调查学习时形成详尽的调查报告,受到肯定;还参加农学院马铃薯研究与开发中心赴内蒙古进行的“马铃薯产业调查”,制作宣传视频,编写调查报告,获得学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称号;创建“维度制造”团队,参与学校活动形象片、招生宣传片《四川农业大学精彩有你》的拍摄与制作;作为总监制参与创作的微电影《青春表达式》在学校第三届微电影大赛中获最受欢迎男女主角、最佳摄影、最佳后期制作评委会大奖;在“重庆形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客户经理,负责广告代理商和广告主之间的有关业务,并参与公司策划事务、影视广告拍摄;他还先后获得“第二期华图教育大学生创业基金”三等奖、“GSVC全球社会企业创业大赛”二等奖、“成都市温江区第一届大学生创业大赛”一等奖、“雅安市第二届创业大赛”一等奖等多项荣誉,获得超过30万元的创业资金支持,作为本科生,他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令人欣慰的一步。
2014年他考入学校农村与区域发展硕士研究生后,投入更多的精力参加社会实践,学习经济规律,丰富社会阅历,优化知识结构,提升开拓能力,曾在成都玩者天下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趣玩网)担任用户体验官一职,负责梳理制定公司客户服务、用户体验等相关的流程、制度和规范,同时参与新媒体营销的建立和运营、公司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2016年与同学共同创建“成都东晋天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任公司法人。他整天忙忙碌碌,问他究竟在干啥,他总是丢下一句:“我忙得很!”
在学习条件、创业环境和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的今天,我相信,儿子们将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天马行空,前程似锦。
大儿子饶泽林
小儿子饶天琳
四
其实,我们家里还有一位受川农大培养成长,36年与学校同甘共苦、血脉相连的人,这就是孩子他妈王西瑶。
王西瑶1980年考入我校农学专业,1984年毕业后留校工作;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先后获得农学硕士和植物学博士学位,成长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她长期从事薯类种薯繁育、贮藏与营养研究,主持和主研完成了部、省级项目7项;主持在研省级项目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5个、实用新型专利12个;在SCI、重要核心等刊物发表文章共80余篇;获2013年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合作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15年她被批准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013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爱达荷大学学术交流,介绍了我校“利用杂草紫茎泽兰抑芽成分延长马铃薯贮藏期”等马铃薯研究成果,美国马铃薯协会副主席Nora Olsen教授对紫茎泽兰萃取物对种薯的抑芽作用给予高度评价“这是一种我们需要寻找的具有应用潜力的马铃薯抑芽剂,与目前采用的抑芽剂相比,利用紫茎泽兰生物源物质抑芽并延长马铃薯贮藏期更加安全环保”。美国西部农业新闻报刊登了题为“中国人与爱达荷大学研究者共同分享马铃薯知识”的专访稿,文章写道,“中国是世界第一马铃薯大国,熊猫原产地四川是中国马铃薯第一大省。来自中国四川农业大学的王西瑶,在3个月的访问期间,与爱达荷马铃薯研究者共同分享马铃薯贮藏、病害防治等知识,双方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爱达荷大学马铃薯研究室的指导和协调人Nora教授高兴地告诉西部农业新闻报记者:“王西瑶用她马铃薯生理知识为我们的马铃薯贮藏管理和斑马片疾病研究做出了贡献。”
她还长期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有关植物生理学的课程教学;主编和参编《植物生理学》等多部教材;主研完成教育部和四川省的多个教改项目,发表教改论文4篇;获得多项省级教学成果奖;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30余名,已培养毕业24名。她现在任农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四川省作物学会理事及薯类专业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妻子王西瑶
五
回首60年的漫长时光,我家三代六口人先后在学校工作、学习、生活,受到学校的哺育,也得到学校的恩惠,更见证了学校从小到大、从单纯农业院校逐步发展为涵盖农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医学、文学、教育学、法学、艺术学10大学科门类的综合大学,从过去的全校仅有3、4千学生到今天有全日制在校生39000余人,从最初的只有雅安校区到今天的拥有成都、雅安和都江堰三地校区,占地总面积约4500亩的发展历程……作为“川农大人”心中无限感慨,无限欣慰,也无限自豪。如今老一辈早已离开了工作岗位,我们这一代还在继续为学校的发展效力,儿子们完成学业后将先后离开学校在新的天地大显身手,但我们始终心系学校,我们的情忠贞不移,就像龚定庵的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微信 更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