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会后改革将进落实周期

13.11.2013  18:34

十八届三中全会12日闭幕。会前引发舆论广泛猜测和讨论的中国改革纲领性文件即将面世,这也被视作习李施政纲领的首次系统性亮相。适逢中国改革“窗口期”,以研究全面深化改革为使命的本次大会,将如何绘就改革总路线图,各界抱以期待。

这次会议在召开前即被媒体和中国民众与35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相比较。后者被公认为“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随着会议接近尾声,舆论渐渐聚焦这次会议审议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份文件被舆论解读为“中国改革新程的总纲领”。

按照惯例,全会闭幕当日晚间发表了公报。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谈道,这种新闻式的公报,将主要介绍这次会议全貌,重点指出会议的主要精神,透露出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方向。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张希贤也表示,公报旨在向全党、全社会通报本次会议的主要精神,尤其主要解决了什么问题,是对整个会议的全面介绍。

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此前于10月2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稿进行了修改,并提交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决定》应是对中国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将从全局勾勒未来中国改革的总路线图。”汪玉凯说,舆论普遍认为,这次会议或将开启中国改革“2.0时代”,那么这个《决定》就将是对“2.0时代”的总部署。

按照惯例,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围绕这次会议精神的学习将在全国掀起,中央和各地也都会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宣传会议精神。在专家看来,这种学习贯彻本身也是再度凝聚改革共识的重要过程。

改革就是要调整利益格局,改革的推进需要全社会协同,总体改革方案公布后,全社会要对这一方案再度达成共识,要让各方都能认知、认可这个方案,将改革决心化作社会行动。”汪玉凯说。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则认为,中国的改革需要制度推动,也需要制度联动,在总体改革方案出台之后,全国各地各部门将围绕这一改革路径出台具体配套改革措施,此后,中国全面改革的格局才能展开。“总体改革方案公布之后,中国的改革就进入‘落实周期’,而这个阶段才是改革的关键。”在竹立家看来,改革的推进要看落实的效果,改革的意义要看落实的质量,改革的难度则要看落实的阻力。竹立家说,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对日趋固化的利益藩篱,“触动利益之难”不仅在改革方案的制定过程之中,还更多地体现在改革部署的落实过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