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三个转变”做实新常态下的精准扶贫
一是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精准减贫新机制,推动以地区连片扶贫项目建设为主向精准扶贫到村到户为主转变。 一是 通过贫困户信息采集(建档立卡)“识真贫”。2015年初我市贫困人口存量14.9余万人。 二是 通过对致贫原因进行分析“辩穷根”。我市贫困人口主要有六大致贫原因,其中:因病致贫率约78.6%,因残致贫率约3.5%,因缺技术致贫率约6.7%,因缺劳力致贫率约4.2%,因缺资金致贫率约3.6%,因学致贫率约1%。 三是 通过点对点、面对面扶持“治贫病”。2015年我市按照“一村一策、因户施策”的要求,充分发挥各级扶贫部门、行业部门“主渠道”作用,301个驻村工作组和1153个驻村帮扶干部的“滴灌管道”作用,以及广大党员干部的“结对帮带”作用,从帮扶对象最困难、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入手,因村制宜,因户制宜,制定贫困村发展规划和贫困户帮扶计划,计划全年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亿元以上,精准脱贫到人头3.8万人以上。
二是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近年来,我市积极创新扶贫方式,逐步从“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 一是 大力发展扶贫产业。立足贫困村资源禀赋,发展粮油、蔬菜、生猪、小家禽畜等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增收支柱,促进贫困户持续增收,稳定脱贫。2015年我市计划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000万元,帮助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业6000亩、特色养殖业4000头。 二是 大力实施技能培训。抓好劳动力资源开发,提高贫困群众自我管理水平和脱贫致富能力。实行劳务扶贫,对农村贫困家庭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进行劳动预备制培训。加快培育新型农民,把村干部、致富能手、农民经纪人,使其成为扶贫开发的带头人。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逐步使每户贫困农户至少有1人掌握1—2门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农业生产技术。2015年我市计划完成贫困户实用技术培训3000人,种养殖技术培训10000人。 三是 大力开展扶贫助学。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扶贫助学活动,整合工会、团委、残联、教育等部门资源和力量,募集的助学资金和资助的贫困学生逐年增加,通过开展扶贫助学活动有效的阻隔了贫困代际传递的“基因”。2015年我市计划募集助学资金900万元以上,资助贫困学生2300人以上,使扶贫助学取得新成效。
三是从重专项扶贫向重构建大扶贫格局转变。 我市扶贫工作始终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统领,坚持扶贫攻坚与精准扶贫“两轮驱动”,深入推进“五大扶贫工程”,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 一是 专项扶贫各项改革机制落地生根。完善扶贫开发工作考核机制,将农村扶贫解困、财政专项扶贫项目建设等五项扶贫开发指标纳入专项目标绩效管理体系;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完善贫困户、贫困村电子信息档案,构建全国统一的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做到精准化识别、针对性扶持、动态化管理;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机制,严格落实责任、权力、资金、任务“四到县”要求。 二是 行业扶贫五大工程有序推进。我市各行业扶贫部门积极协调配合,大力实施基础扶贫工程,加快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工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持续增收;大力实施新村扶贫工程,把新村建设作为扶贫开发综合载体;大力实施能力扶贫工程,提高贫困群众自我脱贫致富能力;大力实施生态扶贫工程,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推进乡村旅游扶贫。 三是 社会扶贫成效逐渐显现。通过开展“扶贫日”等宣传活动在全市形成扶贫济困的浓厚氛围,广泛动员起各类社会组织、慈善机构、民营企业、爱心人士参与扶贫开发。通过搭建爱心帮扶平台,引导贫困农户与社会爱心帮扶人士“点对点认亲、面对面帮扶”;通过开展困难家庭“帮带”活动,引导全市党员干部、有意愿的企业家或机构直接与贫困户挂钩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