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工商联“三个三”举措促进民营企业联村帮扶

01.09.2017  11:21

当前,精准扶贫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如何把“输血式”扶贫与“造血式”扶贫相结合,通过定向配置、政策叠加、优化企业资源布局等措施,将企业的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与贫困地区的资源、环境、劳动力等优势紧密结合起来,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大扶贫力度,巩固脱贫成果,提升民营企业和贫困地区的发展后劲,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为此,笔者通过调查研究,提出转变“三个理念”、抓好“三个结合”和强化“三个引导”措施,以更好地促进民营企业开展联村帮扶工作。

一、转变“三个理念”,着力解决帮扶共建的思想认识

1、转变“帮扶”理念为“合作”理念。民营企业需要发展,贫困村也需要发展,只有通过双方资源的优势互补,才能促进长远发展。政府及相关部门起着牵线搭桥的作用,要多谈合作,少谈帮扶,多在前面引导,少在背后推动,切实调动民营企业、受扶群众的积极性。

2、转变“入户”帮扶理念为“入村(片)”帮扶理念。锅里有碗里才有,大富才有小富。民营企业要树立大扶贫观念,把眼光放在整村推动、连片发展上来,整合资源,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切实增强扶贫的实效性和长效性。

3、转变“扶贫”理念为“扶品”理念。扶贫是切入点,扶品是方向,只有找准发展方向,才能选好发展路径。民营企业、乡镇、村要树立品牌发展意识,挖掘资源,开发资源,培育发展,切实发挥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特色品牌。

二、抓好“三个结合”,着力铺筑帮扶共建的发展之路

1、抓好“输血式”扶贫与“造血式”扶贫相结合。民营企业在帮扶工作中,既要照顾特困群众,又要带动群众自力更生,做好产业扶贫文章,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之路,抓好“输血式”扶贫与“造血式”扶贫相结合,使贫困群众脱贫不返贫。

2、抓好“物资式”帮扶与“精神式”鼓励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因此,民营企业和基层干部在开展教育引导工作中要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在开展送钱、送物的同时,注重开展脱贫先进事例、外出参观考察、针对性启发教育等方式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思想引领工作,激发贫困群众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干劲和决心,转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思想观念,实现真脱贫、脱真贫。

3、抓好“单一式”帮扶与“多元化”帮扶相结合。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片发展往往需要市场来配置资源,这就需要民营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市场资源来共同参与。通过订单帮扶、股份合作、托管托养、村集体资产入股等利益连接方式,形成“多帮一”多元化帮扶格局,促进贫困村持续发展。

三、强化“三个引导”,着力解决帮扶共建的后顾之忧

1、强化规划引导。乡镇政府要开展贫困村资源调查工作,编制项目、产业规划,做好与民营企业的对接,引导民营企业参与项目对路、产业对接的扶贫规划,避免跟从性和盲目性,增强民营企业投身扶贫攻坚的兴趣。

2、强化政策引导。市、区县政府相关部门要编制农村产业扶贫政策宣传资料,供民营企业投资决策参考;要组织开展针对性强的宣传、解读工作,使民营企业了解政策、运用政策;要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并完善民营企业参与扶贫攻坚相关政策措施,调动其参与积极性。

3、强化服务引导。乡镇村要搭建村企合作服务平台,建立精准扶贫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促进民营企业与政府、村社、农户、金融机构以及科研院所的有效对接;要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开展财政担保、扶贫贷款、农业保险等服务,做好政策咨询、信息资源共享等工作,切实为民营企业发展搭建技术指导、金融支持、信息服务等平台,帮助企业创新发展、做大做强;发挥政府及相关部门、乡镇、村的组织协调功能,在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帮扶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上建立沟通平台,使民营企业在帮扶中得发展,贫困群众在参与中得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