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鸟笼200万? 西南第一鸟市见证川派笼鸟文化发展

11.12.2017  17:57

  张大兴展示他的精致鸟笼。

  鸟笼板顶。

  《庄子·至乐》云: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候御而殇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这恐怕是中国最早关于养鸟的记载。

  从周代至先秦时期,鸟儿都不是在笼中的。人们对鸟的借喻和赞美,仅仅都只针对野鸟。到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作《莺赋》:“堂前有笼莺,晨夜哀鸣,凄若有怀。”至此,或为目前可查到的最早针对笼中鸟而作的吟诵,以此可推测,也就是说,中国笼鸟的发源,很可能是在18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

  从清代以降,笼鸟文化日渐兴盛,到今日,中国已经几乎找不到一个没有笼养鸟的城市。东南西北,时间赋予养鸟这一“闲人爱好”以沉淀,现在,笼鸟文化的主流方向,可分为京派、粤派、海派,以及年轻的川派。

  以成都青羊鸟市,亦即黄田坝鸟市为一个交点,川渝地区笼鸟文化的前世今生,几乎都从这里开始。而笼鸟之“笼”,成为解构这一文化现象的一个切面。笼中窥鸟,可观川派养鸟文化之一角。

  打磨笼条。

  打磨底圈

   故事1

   闵大爷和二十六只鸟

  成都日月大道一段附近的一处小区里,住着资深“鸟奴”闵大爷。

  闵大爷爱鸟,10多岁开始入了这个门道,到现在,玩鸟已有41年,现在家里有26只“鸟祖宗”,大多是他最爱的“绣眼儿”。鸟爱热闹,家里只要一来人,一屋子的鸟儿就跟着你一句我一句唱起来,夫人最开始觉得烦,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倒也有趣”。

  家中空间不大,一个小阳台几乎全被大爷的“鸟祖宗”占据,绣眼、四喜、白燕……阳台左侧专门打了个4层铁架子,用来安置鸟笼、鸟食和各种工具,天花板上挂了6个罩着笼衣的空笼。加上地面立着的、门口摆着的,数一数,鸟笼倒是比鸟多,一共得有27个。

  每天早上起来侍弄侍弄鸟儿,送孙子上了学就逛逛鸟市,下午,闵大爷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洗笼子这一活计上。“几乎天天都在洗,一洗就是三四个小时。”闵大爷说,这还只能每次几个笼子轮流来,一天洗不完,“27个呐,你算算,不这么天天伺候着,怎么倒腾开?”

  张大兴细讲川派鸟笼。

  成都锦江边悬挂的笼鸟。刘陈平摄

   故事2

   赶场西南第一鸟市

  11月6日一早,扒了两口饭,闵大爷便出门了。一手提过三个鸟笼,一手拉着孙儿。小三轮突突突,待乖孙进了幼儿园,一转弯他就拐进了附近的青羊鸟市。今儿他准备补些鸟食,再逛逛笼子。

  这里是成都市区西侧,位于黄田坝的青羊鸟市在老玩家的嘴里,还一直沿袭着它的老称呼——黄田坝鸟市。正逢周日“大场日”,鸟市从门口小巷子入口处就熙熙攘攘,车水马龙。

  在黄田坝鸟市最辉煌的上世纪90年代,桌子板凳,人和鸟,一条街上满满当当,连带着场内的茶铺生意也跟着风生水起。成都,乃至整个四川稍微有点“追求”的笼鸟玩家,都经过了黄田坝鸟市的洗礼。

  伴随整个养鸟圈的繁盛,相关的上下游产业也在逐步壮大。闵大爷轻车熟路停了车,托着小巧的鸟笼子进了鸟市大门。除了两边一顺溜儿的“坐商”,散户们也都齐刷刷地出动了。摆着的摊儿上,三四块钱的青刚虫、几十只一板的地黄牛、自家做的鸟食……最常见的,还有方的圆的竹鸟笼。大的装画眉、八哥,小的养绣眼、伯劳,各得其所。

  除了周日,每周三黄田坝鸟市还有个“小场日”。

  “这个‘小场日’,是有说法的。”78岁的李兴田是黄田坝鸟市的“开市元老”,在这儿生意一做就是45年,也是鸟市里经营时间最长、资格最老的商家之一。说起这些个门门道道,他很是来劲:“周三明明是上班日,为啥子这天还要赶场?你晓得啵?”

  传统得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成都东门上的大厂子些,每周三停电。”李兴田抿了一口茶,“工人休息,那儿年生又没得几个去处,黄田坝鸟市就在周三增设了一个‘小场日’。生意嘛也做了,买家嘛也有得耍。”

  鸟笼底板画风多样。

  标价200万的鸟笼,每道笼圈镶嵌百年老竹、金丝,上顶棚用蜀锦。

   故事3

   天价鸟笼的诞生

  进鸟市左转再右转,闵大爷路过了李兴田的门口。斜对面就是家看起来装潢精良的鸟笼店。店里、门口挂着的海报里频繁地提到一个名字——张大兴。海报的背后、玻璃的橱窗里,一个敦实汉子正在简单的制作台后做一个竹制鸟笼。

  这个店看起来不出奇,但是从这个店里的一个笼子说起,就是“川派”鸟笼的发展史。

  这个笼子的名字叫“华兴A88”。11月17日,第五届四川农博会启幕。成都中国西部博览城9号馆多功能厅门口,“华兴A88”静静摆在一堆手工艺品中间,乍看并不奇特,标价却令人咋舌——200万元。

  “这个笼子是在百年老竹上面镶嵌金丝打造的,工艺上用的是全镶竹青——嵌丝工艺。”张大兴个头不高,双手粗糙布满了老茧——这一双鸟笼手艺人的门面,一亮出来,行家就知道有没有。“我做这个笼子用了两年,这个工艺也是全国首创的。”

  “全镶竹青——嵌丝工艺”听起来复杂,简单说来,就是鸟笼内外所有设计都是一致的。一个竹鸟笼,选3年以上的老竹来制,以前的笼子基本都是朴朴素素一个,除了雕刻外没有什么大的花头,2004年,川派鸟笼迎来一次工艺上的演进。

  “那时候,市面上的鸟笼大多开始半贴青,就是笼子向外的一面都贴上竹青。”张大兴突发奇想——既然有半贴青,那也可以全贴青呀,“所有人都觉得我疯了。笼丝那么细,要内外贴青,太困难。”

  从那以后,张大兴几乎全身投入到全贴青工艺研发中。半年后,他成功兑现自己的诺言,川派鸟笼又多了一种制作工艺。目前,川派制笼主要有五种工艺,除了传统制笼工艺,还有半贴青工艺、全贴青工艺、全镶竹青工艺、嵌(百年老竹、黄金)丝工艺。

  2014年,他开始做自己一生心血之作。两年后,这只镶金丝全贴青鸟笼完成,主体笼丝42根,露水签41根,门7根,底丝11根。普通面条宽窄的笼丝上,除了贴青,还镶嵌着金丝。每一根笼丝的整体结构就由八个散件组成,直径在2.3毫米左右,而笼丝上又开4根0.1毫米左右的槽用于镶嵌4根金丝。整只鸟笼,重达1085克。

  1085克的竹鸟笼,在第五届四川农博会上标出了200万元的高价。折算下来,这只鸟笼几乎要以克数计价——一克高达1800多元,远超黄金。

  原标题:一只鸟笼200万 标价超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