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山老县城6万移民 移民工作如何做得通做得好?

18.11.2013  09:37

(记者 周前进 安微) 等那边修好了,我的小作坊就可以重新开张了。”11月13日一早,56岁的谢军培再次来到正在开工建设中的工业园区。作为向家坝库区移民重点县屏山老县城的移民,谢军培过去有一套房子,开着加工酱油和醋的小作坊。去年搬到新县城后,按政策分到3个铺面和2套房子。“我还想做老本行,有老主顾照应,应该能做得更好。”谢军培打算起未来,充满信心。

与谢军培情况类似的还有6万余人。由于人数众多,诉求千差万别,安置难度可想而知。可6年后的今天,屏山不仅按时完成移民搬迁安置,还获得了省上验收委员会专家组“保障工作在四川乃至全国堪称优秀”高度评价。

移民工作素有“天下第一难题”之称,屏山县如何攻克这一难题?

一开始群众也不认同。”县委书记邱东林直言,不少干部吃了闭门羹。问题在哪里?干部在走访中发现,群众的顾虑主要集中在:担心分配不公,发展不好,更担心“先选后选”这样的具体问题。县委综合群众反映后认为,解决之道在于,补偿、分配等“一砖一瓦”的政策制定应广泛吸引群众参与,共商共定。

三上三下”法由此产生。屏山县先后下派上万名干部,一下一上广纳民意,发放问卷人手一份,向每一名移民征求意见并归类梳理汇总形成草案,再进行公示;再下再上分类纳谏,组织移民到外迁地实地参观、座谈,对政策草案进行必要修订;三下三上民主决策,推选移民代表开会对修订稿再次进行讨论修改,公示7天后实施。

这种“参与式”的移民工作法收集到意见近2000条,讨论采用500多条,先后出台各类配套政策50多个。群众的态度,也从犹疑不决变为白纸黑字的协议。

也有一些问题无法通过“一碗水端平”的政策来解决。

县城迁建占地新发乡搬迁中,有8户移民长达2年不肯签订搬迁协议,让时任乡党委书记的龙绪露着实头痛。经过反复上门,一位名叫张崇武的群众向他吐露了心声。原来,张崇武靠种地谋生,老伴刘丽患有心脏病需要照顾,很担心搬迁后失去经济来源。龙绪露把这些困难记在心里,他把移民政策按下不提,主动托人从成都为刘丽买来治疗心脏病的药物,还帮其女儿介绍工作,为其解决低保,并认了刘丽做“干嬢嬢”。协议很快签署。

政策只能解决80%的具体问题,可还有20%的问题无法靠政策覆盖,这就要我们干部跟老百姓绑在一起,用心处,用情帮,赢得群众支持。”县委组织部部长张晓丽说,屏山县级干部全部包片驻点,1000多名机关党员干部与移民结对认亲,发放3万多张联系卡,使个性问题在一对一、面对面中及时化解。

目前我们正对群众开展技能培训,引导农村产业转型,加快园区建设,力争早日实现小康。”邱东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