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源市:民生水利为持续发展奠基

02.06.2014  23:37

    位于川东北、大巴山腹地的万源市是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是嘉陵江、汉江分水岭,地处川陕渝结合部,七县市交汇处,襄渝铁路、国道210线、川东电网纵贯境内,是进出川的主要通道和门户型重镇,素有“秦川锁钥”、“万宝之源”的美誉。2012年入春以来,该市在强化水利冬修的基础上,继续推动春季农田水利建设,通过工程蓄水保水、渠道维修清淤,跟进病险水库、山坪塘综合整治,为春耕生产、粮食安全,实现特色水产品的可持续增长创造了良好条件。
    万源市为解决水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不匹配,水源调蓄不足,雨洪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利用率低等问题,全面启动了寨子河水库建设,编制规划了李家梁、固军两座水库的治理方案,推进了龙穴沟、金娥池、大田沟3座病险水库治理,申报了红星水库整治。建成后可调剂水量3000多万立方米,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0多万亩。在组织农田水利保障粮食安全的过程中,万源以“五小”水利为重点,财政已每年预算300万元开展微水窖、小渠堰、提灌站、山坪塘、微水池的建设和整治。现目前,共建成各类水工程5846处,其中:水库12座,山坪塘1548口,机电提灌站211处,引水渠堰1286条,微水池(窖)2508口,其他工程281处,总蓄引提水能力3370万立方米,实现有效灌面16.82万亩。
    为增强防灾减灾能力,万源市共投资500万元建成了县级山洪灾害防治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落实防汛抗旱统一指挥、分级负责、部门协作、反应迅速、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监测预警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以及雨情汛情旱情管理、预报水平明显增强,专业性、社会性、服务性相结合的队伍形成了新的战斗合力,物资装备全面到位。标准适度的应急水源为应对干旱和突发水事安全事件作好了机动准备,新建成的规模化高标准农田,同时还提升了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为搞好水资源配置,通过落实“三条红线”,推进城市备用水源地建设和引用水源地保护,通过蓄、引、提与合理开采地下水相结合,支持农民兴建小微水设施,完善以调蓄洪水为主要功能的蓄水设施,提高了山区雨洪资源利用和水资源调蓄功能。通过启动实施农发水保项目,总投资达604万元的金寨子河小流域22平方公里已完成阶段性治理,提升了农村生态环境和农田保水蓄水功能。
    结合水利项目的建设、发展,万源市可渔水面已达36182亩,其中:冬水田9854亩,水库726亩,山坪塘3590亩、江河22000亩,集约化水产11亩,水产品总量实现2212吨,总产值达到2301万元。为发展特色水产品,市境内的红星水库已发展野鱼养殖133亩;罗文梓潼溪电站库区养天然鱼10亩;庙垭乡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发展特色水产品388亩;青花秦巴特种水产驯养繁殖场占地2亩,养殖大鲵100尾;白沙郑家坝特种养殖合作社养殖占地15亩,养殖中华鲟5万尾,石塘乡洞子口、皮窝乡及井溪乡特种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正在建设中,计划本年底投入水产品特色养殖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是惠民工作的重中之重,万源市严格按照“先集中、后分散,先重点、后一般”的思路,保障了“重点突出、规模集中、发展统筹”,目前,已完成项目投入1.58亿元,新建集中、分散供水工程145处,解决了27.7万人的饮水难。另一方面,围绕全国水利普查,在摸清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水设施现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基层水利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好公益性、准公益性国有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探索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管理新机制。通过政府引导、规划依托、财政主导、农民参与,大力扶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实施水价改革,深化小型水利产权改革,落实管护主体,先后建立了良性的水利工程运行机制,同时也兼顾了效率、公平的水价机制,夯实了基层水利队伍,健全了基层水务工作机构,彰显了基层水利的社会保障职能。


发布者: 信息中心 李  
全国首家水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基地在成都挂牌成立 并面向全国发布课题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成都重点抓好公园水利厅
我省结束防汛应急响应
    根据金沙江堰塞湖险情变化,水利厅
金沙江干流发生山体滑坡壅塞河道(续报八)
    14日10时,堰塞湖水位较最高值下降超30米,坝前水深约25米,蓄水量约0.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