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英才扎根四川 全省五年吸引近8万海外人才

04.10.2017  22:29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四川九洲电器集团首席技师游洪建。

  四川省第六届农民工技能大赛。

   这5年

  过去五年间,四川全省技能人才达到680万人,比2012年增加130万人,增幅23.6%,其中,高技能人才110万人。累计吸引7.58万名海外人才来川,并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

   聚人才

  值得注意的是,全省加大了对“乡土”人才招考力度,在全国较早开展面向优秀工人农民考录公务员,已录用337人。“他们长期生活在当地、工作在一线,成为基层精准扶贫的‘永久牌’人才。

  夏末初秋,在游洪建工具钳工技能大师工作室里,四川九洲电器集团首席技师游洪建正在讲解一种新部件。过去数年,仅仅从这间工作室,就走出了技师、高级技师和各级技能大赛获奖选手200余人。同时,作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高技能人才,游洪建带领其工作室团队累计完成生产技术专利12项,承担一线技能攻关项目26项。

  另一边,85后剑桥博士王涛回溯少年时期走过的路,回国、返乡,在彭州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他的技术团队里,有4位剑桥博士;他们所关注的,是国内农村卫生所、社区卫生站一线医生缺乏的现状;他们期待着,因为自己的努力,能让中国的基层医疗现状有一点点改变。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天府大地上,类似的“游洪建”、“王涛”还有很多,在这个将人才视作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人事制度改革在推进。根据四川省人社厅的统计数据显示,过去五年间,全省技能人才达到680万人,比2012年增加130万人,增幅23.6%,其中,高技能人才110万人。累计吸引7.58万名海外人才来川,并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

  数据背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成长在天府,扎根于四川。

  高技能人才

  5年增长近10万人

  占比从10.2%提高至16.2%

  游洪建身上有很多称号,他是全国技术能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以其名字命名的技能大师工作室,是国家人社部批准的首批“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也是四川省高技能人才培训重要基地。

  “我是赶上了好时候。”在游洪建的记忆中,他的父亲和师傅,都是将满腔热情投入到工作中的一线工人,但唯有他,在全省大力支持发展技能人才建设的举措中,不仅待遇得到极大改善,而且凭借自己的技艺载誉累累。

  重视并培养技能人才,是过去五年全川人才人事工作的一大着力点。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304.48万人,相比2012年,增幅达到30.7%。全省技能人才680万,其中,高技能人才110万人。

  “技能人才是支撑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据四川省人社厅副厅长张光伟介绍,为了培养造就支撑“四川制造”和“四川创造”的高素质产业大军,四川提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通过大力发展技工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深入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加强急需紧缺技能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效。

  五年间,全省的高技能人才年增长量从6.2万人上升至16万人,高技能人才在技能人才总量中的占比从10.2%提高至16.2%。目前,四川建有技工院校81所、就业训练中心和民办培训机构1507个,技能人才年培训能力超过100万人次。

  公务员考录

  5年共录7.9万人

  70%以上补充到乡镇艰苦边远地区

  人才聚,则事业兴。五年来,艰苦边远地区的公务员招考也不再“抠脑壳”。从数据上看,全省五年共考录公务员7.9万人,其中70%以上补充到乡镇尤其是艰苦边远地区。同时,在2016年底前,空编的乡镇也基本完成补员任务。

  “我们降低门槛筑巢纳贤,2016年底前,空编的乡镇基本完成补员任务。”张光伟介绍,在84个招人难的县市区,放宽开考比例、年龄、专业、学历,拓宽考生来源渠道。

  值得注意的是,全省加大了对“乡土”人才招考力度,在全国较早开展面向优秀工人农民考录公务员,已录用337人。“他们长期生活在当地、工作在一线,成为基层精准扶贫的‘永久牌’人才。

  人才规模在壮大,整体素质也要提升。五年来,四川大力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累计开展国家级、省级高级研修项目、“藏区双百人才培养工程”和全省“四大片区”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研修项目221期;深入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累计培训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00余万人次。

  “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随着人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近年来也在不断提高。”据张光伟介绍,全省已大规模培训行政机关公务员约240万人次、深入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累计培训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00余万人次。

  “高精尖缺”人才

  “一站式服务”留人

  为专家拨付津贴超7千万元

  事实上,国内外的人才资源都在聚集。

  五年来,全省累计吸引7.58万名海外人才来川,并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引进800名高端人才和72个顶尖团队,国家“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入选者居西部第一。

  如何留住人才?对此,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潘锦功感触颇深,2011年,他作为四川省“千人计划”、四川省顶尖创新团队带头人来蓉。2012年,潘锦功作为四川省推荐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前去中组部参加答辩。凌晨3点,他抵达北京密云的答辩地点时,周围一片漆黑。这时,他的手机响了。

  “是当时成都市委组织部的一位老师打来的,他一直在这里等着我,看到有出租车进来,就确认是不是我安全抵达了。”这个黑夜里的电话,让潘锦功有了归家的温暖。

  不久后,成都市委组织部找到环保局,为全球最大的碲化镉薄膜发电玻璃生产线调配指标,解决环评问题。“感觉就像是把浑身冰冷的人,缓缓放在温水中,慢慢回过神了。

  正是这样坚持“一站式服务”留人,人才在川既有事业平台,又有专业平台,还有贴心服务。记者从人社厅获悉,过去五年,全省积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科研人员收入分配政策,出台企事业单位人才股权期权激励政策,鼓励和引导人才向企业聚集。加强对专家津贴管理和发放,为18795名专家(人次)拨付津贴7618万元。依托省“千人计划”服务窗口,为引进人才提供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两项身份认定和职称评审,实现对“千人计划”专家“一站式”、保姆化服务。

  最近,不管多晚,潘锦功每天都会去工厂车间逛逛。来四川7年,他没有买车买房,出了园区就会迷路,可他总觉得回成都就是回家。(记者 杜江茜 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杜雨洲 分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