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过年|千山万水望乡关 穿行在历史中的年味
“乡关不再见,怅望穷此晨”“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束装赴青海,醉里别乡关”……不知读者们有没有发现,每当“乡关”这个词出现,总是伴随着游子浓浓的愁绪。其实这也并不奇怪,唯有对于离开故乡的人,故乡的文化意义才会被无限放大。从物理意义上看,“关”意味着游子与故土的空间阻隔;从情感意义上讲,“乡”又是游子回首瞻望的浪漫想象。“乡关”一语,道出了土地与人的紧密关联;对“乡关”的深情,成就了国人候鸟般往来迁徙的独特景观。
自贡市荣县鼎新镇西堰村村民手拿福字迎新年。记者何海洋摄(资料图片)
千年罗泉 穿行在历史中的年味
2月1日,农历腊月廿三,正逢资中县罗泉镇的赶集日。临近春节,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弯曲狭长的老街上熙熙攘攘,大红的对联、喜庆的灯笼将街面装点得喜气洋洋,从附近村落赶来的人们正忙着选购年货。在外求学、工作的罗泉人,也纷纷从千里之外回到故土,家乡的山水、风物让归乡的游子倍感亲切、心安。
除夕夜,盐神庙烧“子时香”
许力一家住在罗泉古镇外的山坡上。今年21岁的她,如今在华中师范大学读大四,趁着毕业前短暂的悠闲时光,元旦便从武汉回到罗泉。“跟朋友们在镇上到处走走看看,每次都有新发现。”
春节到盐神庙烧香祈福,是老一辈罗泉人的习俗。罗泉文化站站长肖映贵告诉记者,罗泉从汉代便开始盐业开发,清同治年间,罗泉盐业开发达到顶峰,共有盐井1200余口,所产井盐还在1925年摘得巴拿马世界博览会金奖。
为保盐业发达、方便集会,罗泉盐商在1868年筹资修建了盐神庙,供奉春秋时期大力发展盐铁业的齐国名相管仲。“同学们都知道龙王庙、城隍庙什么的,盐神庙还是第一次听说。”许力告诉记者。
盐神庙呈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积1275平方米。大殿中,盐神管仲两侧还分别供奉火神和关圣帝君。“供奉火神,是为了让煮盐的火烧得更旺。而供奉关公是为了祈求盐道畅通,以防山贼、强盗‘剪径’;也有人认为关羽寓意生产经营应以仁义、礼信为重。”
69岁的管理员胡理生每天大约早上7点开门,晚上6点关闭盐神庙,其间不仅接待香客,还为远道而来的游人讲解盐神庙的历史和文化。不过春节期间,他的作息习惯将被打破。“除夕晚上通常会有人烧‘子时香’,他们会提前跟我打招呼。晚上12点,我就会开门让他们进来。”
豆腐香飘,而立游子欲返乡创业
随着制盐业的发展,罗泉豆腐也应运而生。罗泉人以优质大豆混合本地天然矿泉水,经石磨磨成豆浆,然后用本地盐卤作为凝固剂点制而成,而非南方普遍使用的石膏,这样做出的豆腐具有“细、白、嫩、绵”的特点。
罗泉老街上,扶志刚、田碧辉夫妇烹制豆腐的手艺,吸引了不少外地饕客前来光顾,就连中国香港、日本等电视机构也相继慕名前来拍摄相关专题片。
每天从早上6点过忙到晚上10点,扶志刚夫妇的腰、肩、手臂都严重劳损。这两天,夫妇俩有了个新帮手:在河北从事工程管理的儿子扶畔,终于在春节前夕赶回家中。“摆盘、收桌、扫地、拖地……什么活都要干,比上班累得多。”下午2点,扶畔还来不及解下围裙,一边吃饭一边告诉记者。
扶畔今年刚满30岁,大学毕业后在北方天津、长春、包头等地工作了8年。“饮食还好,最难忍受的是天气,冬天零下十几度还刮狂风。”扶畔已经试着向几家成都公司投了简历,准备新的一年回川工作,甚至在时机成熟时自主创业。“罗泉最有名的,一是古镇,二是豆腐。”扶畔希望今后借助食品深加工,以及成熟的市场化运作,打响罗泉的这两张“名片”。
古镇街头,“智勇双全”耍龙灯
罗泉春节期间的各项民俗活动,数“罗泉龙灯会”最为热闹。“每年都盼着,龙灯会来了,我们罗泉的年味才够足。”远在深圳打工的赵德清说,罗泉人喜龙之心尤甚,不但以宫庙、古街将全镇修造成龙形,而且建筑物上的雕梁画栋也多与龙密切相关。即使如此,似乎仍不解爱龙之心,还要举行龙灯会供四方乡亲观赏。
龙灯会是对胆识与智识的双重考验。正月初八“出龙”之日夜间,龙灯从罗泉上街出发,艺人手持“元宝”上下翻飞,“蛟龙”随之游出,随着“元宝”的运动轨迹运行。龙灯每到一户人家门前,居民均要燃放鞭炮、礼花或泼洒滚烫的铁水迎接。
龙灯经过之地,居民会准备香、蜡、纸钱和红包。收红包时,如果遇上主人设谜、求对、测字等,龙灯艺人均要说出谜底、对出下联、测出字意才能取走红包。到了正月十五“收龙”之日,鞭炮、礼花和铁水会一齐朝着龙头、龙尾燃放,将龙灯全部烧毁,使其“升天”。其后,耍龙艺人便津津有味地吃着“龙肉”(用耍龙得到的红包购买的食品),尽情享受着龙灯给他们带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