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宝大战:谁在揣着明白装糊涂?

22.12.2015  06:03

  “万宝大战”在舆论场持续高烧。高调宣战的王石还没有公开的新动作,有人在微博爆料说“王石跟一堆基金经理约饭局,搞统战工作。”2015年年末的这轮“夺门之变”,红烧肉和田小姐注定连配角都谈不上。“情怀”或许是张牌,但是,大戏的主角可以揣着明白装糊涂,难道我们是要揣着糊涂装明白吗?

  追剧一样看了几天的评论,对各种貌似高深的评论,恕长安君才疏学浅看不明白,想请教诸位方家:

  1

  谈野心?

  有人把宝能收购万科比作蚂蚁吞大象,因为一个净资产217亿的非上市企业想要吞并市值高达两千多亿、全球第一住宅企业,表面上看确实有些“贪心不足蛇吞象”的意思。野心有余,实力不足?

  但“宝能系”妥妥地持有万科总股本22.45%的事实,却轻而易举戳破了对宝能这个灰姑娘的“傲慢”。

  一些发声者有意无意地强调宝能掌门人“卖菜发家”,让长安君不懂。大家都喜欢看屌丝逆袭的桥段,为何到了此事就开始唯出身论?宝能在二级市场购入万科股份,实实在在花了钱,阳光下的自由买卖,说人家没有“资格”?你有什么“资格”这么说?

  2

  谈情怀?

  “王石会越来越少,我们且行且珍惜吧。

  “万科可以失去王石,但中国不能失去他。

  情怀是舆论场的万能兴奋剂,尤其是悲情。不可否认,王石是很多人的精神偶像。但是,生意不只是靠情怀。这个道理,王石懂。舆论场上说情怀的,是真不懂?还是假不懂?

  面对资本席卷而来,万科管理层的正确选择不管是有利于公司,还是有利于股东,还是有利于自身,都是“在商言商”,情怀注定要被超越。

  3

  谈商业道德?

  在王石宣称“宝能系”是“家门口的野蛮人”“信用不够”,万科将“守护好万科的品牌和信用”时,宝能集团则强调集团在业界享有良好声誉,恪守法律,尊重规则,相信市场力量。

  孰是孰非?这种口水战没有任何用处。

  信用够不够,有信用评级机构说了算。是否恪守法律,有司法部门说了算。至于“家门口的野蛮人”,这只是一种修辞手法。不知道是不是能影响小股东们的心态。对于中国股民来说,有没有真正掌握市场规则,能不能穿透层层迷雾做出有利于自身的选择,也许,这还真是一考。

  4

  谈政治?

  比发声更有影响力的一种方式,是发出来再删掉。

  比如王石转发后又删除的黄生的那封“举报信”式的文章,一举将“万宝之争”上升到“反腐与腐败资金之战,洗钱与反洗钱之战。

  还有经济学家说,在没有公示宝能资金来源是否合法之前,放任这场股权收购任意发展下去,由此造成的影响和市场震荡将超过股灾。

  也许有人敢支持宝能挑战巨鳄,但没人敢支持腐败。

  前海人寿20日晚发文,说了四点:一是别妖魔化万能险;二是没洗钱;三是受保监会合规监管;四是买万科是响应国家号召。

  要点是中间两条。如果有洗钱证据,纪委、检察、公安、央行、证监会、保监会的举报电话都摆在那儿,该举报举报。如果宝能系有被诽谤的证据,侵犯商誉的法律也摆在那儿,该起诉起诉。

  如果都没有证据,还是把市场的还给市场吧。

  5

  谈“赵家人”?

  不是王家人,不是姚家人,“赵家人”在“万宝大战”中横空出世,唬得人一愣一愣的。

  长安君胆子小,你别吓我。

  从头看到尾,没看出“赵家人”在哪儿,如果真有超越法律和一切规则的“赵家人”,还在资本市场遵守规则玩什么劲!在某河边“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岂不更爽?更符合政治“阴谋论”幻想主义者的心理期待。

  把复杂的市场经济问题简化为权斗、黑幕、潜规则,简化为“赵家人”,没有任何事实依据,全凭想象,请去当编剧。

  结语

  好在,证监会回应,“市场主体之间收购、被收购的行为属于市场化行为,只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监管部门不会干涉。

  好在,有既不装明白,也不装糊涂的。

  归根结底,长安君想说的就是一件事,是否遵守了法律,是这件事里唯一衡量各方的尺子。是不是阳光下的市场行为,有没有暗箱操作,有没有巧取豪夺,只有法律说了算。资本市场当然需要进化,商业文明当然需要维护,这都需要良好的制度构架固化为法律来保障。

  我们更关心的,是过程是否足够透明,结果是否依法合规,大家是否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下进行对决。如果是,无论宝能系如愿入主还是管理层成功护盘,都是值得尊重的博弈。也许,还能双赢也未可知。至少,即便有输家,市场经济没有输,法治环境没有输,法治意识没有输,公众就没有输。否则,输的就不只是王石或者宝能了。(来源:长安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