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46万余人告别贫困

21.10.2014  10:59

      近日,从达州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获悉,近年来,达州市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有关“扶贫攻坚”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以精准识别为前提、贫困村(户)为基准、统一规划为统筹、落实项目为抓手、资金整合为关键、政策配套为补充、挂包制度为机制、干部问责为保障原则,科学谋划和扎实推进扶贫移民工作,2010年底至目前,累计减贫人数46.2万人。今年上半年,帮助85625名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解困。  

   主动作为市本级投入1000万用于扶贫

  “贫困人口的脱贫首先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负责人介绍,每年年初都要召开全市扶贫攻坚行动动员大会和专题工作会议,积极整合扶贫资金和相关涉农资金,实行全域统筹规划、行业多规合一,加快解决最急迫、最突出的民生问题和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同时,规定涉农部门应不低于当年项目资金总额的30%用于扶贫,县(市、区)新增一般转移支付、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转移支付和资源有偿出让收益的50%以上用于综合扶贫开发。在此基础上,今年市本级财政拨出1000万元用于专项扶贫,带动各地财政专项投入3799万元,有力地保证了项目顺利实施。

  为确保政策落实,市政府与各地签订了扶贫开发工作和移民工作责任书,将扶贫工作纳入对各地各部门绩效管理指标体系,提高了“农村扶贫解困”指标考核分值。如开江县制定了《2014年度扶贫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和《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对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乡镇和部门,主要负责人须作出书面说明,实施排名最后3名的单位主要负责人约谈制。

  紧抓项目向上争取专项资金3.2亿

  扶贫攻坚,项目是支撑,资本是第一推动力。截止9月底,通过秦巴山区连片扶贫、整村推进、移民搬迁安置、移民后扶整村推进和移民后扶等项目,争取到位财政专项扶贫移民资金32125.06万元(其中专项扶贫资金13178万元)。万源市、宣汉县《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4年度实施方案获得省扶贫和移民局通过并下达实施,围绕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和生态环境等加大投入,其中:中央、省级规划投入16.87亿元。宣汉县、渠县、开江县移民后扶整村推进项目第二个年度实施方案也正在编制审查中。

  此外,移民避险解困项目即将在达川区、大竹县试点启动,国家规划投入财政专项扶持资金近7000万元,正在全力编制实施规划,项目的实施将改善我市重点老库区贫困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建档立卡对贫困人员实行精准帮扶

  为做好这项工作,除通过培训明确工作目标、工作方法和工作要求外,还层层落实责任,细化任务。在贫困规模和贫困户(村)的识别上,采用民主推荐、群众评议、社会监督、乡级审核、县级审定的工作方式,全面开展了贫困村、贫困人口规模确定和贫困人口识别及信息采集工作。如,万源市在精准识别上坚持“五个不纳入原则”,即有退休工资、养老保险金不纳入,市区、场镇购有住房不纳入,全家外出打工不纳入,五保户不纳入,本村有砖混结构住房不纳入。

  同时,建立工作进展台帐和周报制度,督促工作落实。由于准备充分、工作扎实,在今年6月、7月两次重点抽查中,均受到省扶贫和移民局领导的充分肯定。

   互动联动创新扶贫工作格局

  今年来,通过开展年度扶贫开发民生工程项目建设,启动实施整村推进50个村,完成目标任务的100%;启动实施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项目7个,完成目标任务的100%;雨露计划、异地搬迁等相关工作有序开展。同时,协调推动行业扶贫工作。注重发挥扶贫开发综合协调职能,协调财政局等部门,下放项目审批权,落实扶贫目标、任务、资金和权责“四到县”,切块下达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3178万元。

  此外,广泛开展“结对认亲、爱心帮扶”活动,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搭建爱心帮扶平台,引导社会各界和企业对最贫困的10个村、1000户特困户进行了直接帮扶。全力抓好定点帮扶工作,配合19个在达州定点扶贫的中央国家机关、省级部门(单位)抓好帮扶工作落实,扎实推进880个市、县级单位对804个贫困村的定点扶贫工作。上半年,落实帮扶资金8438.81万元,引进项目92个,覆盖贫困户28242户10.1106万人。

来源:达州市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