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跨越发展路 硕果摇枝谱新篇——西南科技大学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各项事业发展综述

09.10.2014  19:01

七年,一段不平凡又辉煌的时间;

七年,一篇又好又快、跨越争先的华章;
       七年,一部科学发展与开拓创新完美合奏的交响曲。

这是让人记忆深刻而又振奋不已的七年:历经“5.12”特大地震的考验,学校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灾后重建;学校抢抓机遇,敢为人先,成功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成为四川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成为全国文明单位…… 七年来,学校党委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团结带领全校共产党员和师生员工,抢抓机遇,改革创新,推动学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为学校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学改革硕果累累

七年来,学校始终坚持“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的教学工作指导思想,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

★七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7个、国防紧缺专业1个、国防重点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1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精品课程3门、四川省精品课程36门,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

  ★“十一五”期间,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文体竞赛获得国家级奖351项、省级奖595项。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英语竞赛以及多项国际性比赛中,科大学子奋勇争先,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2007年,学校拓展实施“特色专业计划”、“精品课程计划”、“教学名师培育计划”、“实践示范中心建设计划”、“教学团队建设计划”、“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计划”六大计划,全面推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学校启动了本科教学“2310”工程。2009年,“区域产学研联盟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改革成果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1年,学校被教育部批准为“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试点高校。

★201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3个本科专业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土木工程专业通过住建部的专业评估,学校与中国五冶、四川长虹、九洲共建3个第一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得批准。

★2013年,学校获得省级“十二五”规划教材11部。与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峨胜水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开展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工作,在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土木工程三个本科专业试点招生。新增4个本科创新实践班。获批立项国家级和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89项。

科学研究跨越发展

七年来,学校坚持以学科为龙头构建科研平台,瞄准学科前沿和地方经济与行业需求,整合董事单位等优势资源开展科学研究,实现了科研成果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转变,学校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科研平台建设成绩斐然。七年间,学校“四川省非金属复合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被科技部批准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与企业联合共建的绝缘材料工程研究中心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绝缘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实验室被国防科工局批准为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经教育部批准新增“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制造过程测试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质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拉美研究中心——教育部区域研究中心”;新增“特殊环境机器人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

★科研成果丰硕。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0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279项,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科研经费实现了翻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8项,申请专利400余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78项,在核心期刊发表科研论文3978篇,出版学术著作139部。

★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进。七年来,学校始终以服务绵阳科技城建设和发展为己任,主动对接绵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了推动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学校在新材料、信息技术、农学等优势学科方面重点转化了成果100余项,累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近百亿元,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学校机器人小组在河南、广东成功处置放射源卡源重大安全事故,得到国家部委和当地政府的高度赞誉。加强了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领导,获准设立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

师资队伍活力凸显

七年来,学校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和“人才工程”,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施学术带头人计划、加强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加大引进优秀人才力度、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等措施,使得师资队伍结构明显优化,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七年来,学校新增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和1个国防创新团队,新增1个省级创新团队、3个高校创新团队、1个海外创新团队,新增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专家3人、省“千人计划”5人。新增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2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6人,新增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20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新增博士研究生302人,送培博士260余人。目前,教师中有博士学位441人,硕士学位1057人。七年中晋升正高职称131人,晋升副高职称320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人员829人。

学科建设再创佳绩

七年来,学校始终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学校现有省部级重点学科12个,较2008年初增长了140%。

★2008年,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建设单位,201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

★学校现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较2008年初增长了16个;现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1个,较2008年初增长了115%;现有7个专业学位类别,较2008年初增加了6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13个,较2008年初增长了160%;在校研究生2322人,较2008年初增长了2.84倍。

★2008年以来,导师队伍从313人增加到了现在的752人,其中校内导师从263人增加到了523人,校处兼职导师从50人增加到了175人,校外合作导师从0人增加到了54人;新增博士生导师12人。

★2008年以来,共获得省级优秀硕士论文25篇。

体制特色更加鲜明

学校自建校以来,始终追求特色发展。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学校不断努力将区域产学研合作办学的体制优势内化为办学活力,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体制得到不断深化和丰富。

★学校继续推进共建和产学研联合办学,召开了第二届董事会。学校董事会成员单位由20个增加到49个。在各联合办学董事单位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下,在学校各部门和学院及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共建和产学研联合办学不断推进,取得了新的成绩。

★2013年7月,教育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决定对我校实行省部共建,我校成为教育部对四川省省属高校唯一共建的高校。

基础建设保障有力

七年来,学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科学规划校园建设,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圆满完成,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8级特大地震,使学校遭受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学校党委和行政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克服了种种困难,把损失降到了最低,较快地修复了震损的校舍,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秩序、教学秩序、科研秩序和工作秩序。

★学校抓住灾后重建机遇,坚持校园整体规划,强化校园整体功能,得到了国家、省政府和国防科工局近6亿元的资金支持,修复加固校舍53万平方米,新建综合实验楼等建筑10余万平方米,维修及购置仪器设备1.38万台(套、件),购置补充图书资料42万册,修复和重建了给排水、电力、网络、安防、通讯、道路、边坡、运动场、绿化和景观等附属设施。

★学校荣获“四川省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学校学生青年志愿者南河体育中心服务队被团中央授予“抗震救灾优秀志愿者服务集体”。 (吴安辉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