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载西南科大人】万起鹏:同甘共苦十一载 真情牵挂满一生
编者按:七十年峥嵘岁月,积淀精彩弦歌;七十年波澜壮阔,抒写锦绣华章。建校肇始,一代又一代西南科大人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在艰苦环境中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淬炼铸就了“艰苦奋斗,拼搏创新”精神,造就了今天办学层次完善、社会声誉良好、办学特色突出的西南科大。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精神的动力是永恒的。本栏目发布《龙山薪火》丛书教师篇中部分德业双馨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展现他们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教书育人的的精神追求和情怀,盼薪火相传。
万起鹏,教授,1982年入校工作。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武汉建材学院副院长,1982年3月调任四川建材学院副院长、党委常委,1989年5月—1993年2月任院长、党委常委。1993年3月调任山东建材学院副院长(待遇不变)、党委常委。1998年7月退休。曾任湖北省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高教学会理事、中国建材高教学会理事等职。
西南科技大学近七十年的发展历程,凝结了无数教师的辛勤汗水。他们或在平凡岗位默默奉献,或在领导岗位勇执牛耳,共同谱写着西南科技大学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其中有一位老领导颇为特殊。他在学校由中专向本科院校的跨越过程中,雷厉风行、大刀阔斧,带领学校飞速转变升级,步入高等院校发展正轨。他在学校待的时间并不长。“用了十一年相伴,却用了一生去牵挂……”因为那些年,他形容自己“就像一头野牛闯火阵,留下难以磨灭的终生记忆。”如今已84岁、退休在家安享晚年的他,经常这样感叹。
他就是四川建材学院院长万起鹏
听党的话,与西南科大结缘
1937 年,万起鹏出生在黑龙江省小兴安岭一个小山村。1962年,从东北工学院机械系矿山机械专业毕业,听从国家分配,进入国家建材部所属的北京建筑工业学院 (“文革”期间学院搬迁至湖南常德,两年后迁至武汉,改名为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现为武汉理工大学)工作,从见习助教做起。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个头不高,性子里却有一股东北汉子的爽直。对待工作认真负责,还带着一股闯劲儿,在学校很快走上领导岗位,先后担任武汉建材学院非金属矿系总支部副书记、办公室主任,并在38岁时升任至武汉建材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
很快,一纸调令摆在了万起鹏的面前。他与西南科技大学的缘分,自此展开。
彼时,十年“文革”结束不久,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大步迈开,高等教育全面复苏。随着国家建材事业的发展,四川建材学校,于1978年6月正式升格为四川建材学院,接受国家建材总局和四川省建材局双重领导,以国家建材局为主。学校校址,也从绵阳市游仙区彭家湾,搬迁至原清华大学绵阳分校办学地址——绵阳市涪城区青义坝。
从中专连升两级成为本科院校,重大的喜讯背后,是巨大的挑战。中专时期,学校有四个专业,在校生370人,教师62人。升格之后,国家建材总局1978年给学校下达的在校生人数为2000人,1979年规定的远期规模为6000人,教职工人数按教育部规定的与学生人数1:3配置。学院设置8个本科专业。校舍面积从2万平方米扩建至8.5万平方米。
1978年,学校的工业电气自动化与非金属地质矿产勘探两个本科专业开始招生;1979年4月底,学校搬迁工作基本完成,清华大学绵阳分校留下的170名教职员工进入学院工作;机械系、机电系(1980年由机械系和电化系合并而成)、非金属矿系相继招收本科生……骤然倍增的发展规模和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亟需专业的高素质教师团队和领头羊。国家建材总局相中了武汉建材学院的副院长,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同时年富力强的万起鹏,决定调任其到四川建材学院。
野牛闯火阵,净化改善办学环境
1982年2月,万起鹏来到了四川建材学院,始任副院长。
从火车站出来,一路行至学校,偏僻程度已然超越了他的想象。而整个校园环境,在他眼中,几可用“恶劣”来形容。
清华大学绵阳分校以无线电系为主,办学要求隐蔽,校址靠山,人烟稀少。分校迁回北京后,留出了很多空地。当地农民直接进校种果树、种菜、放牛,粪便拉得到处都是。学校修建的围墙,到处被打了洞,农户的狗也经常钻进来,满校园跑,不时咬伤人。
1982年6月,万起鹏带着后勤和保卫处的同志,用了一周的时间,专门打狗。在职干部每天派两人巡逻,撵狗,赶牛。为了防盗,住在干打垒房子的老师们,必须每天排班值守,因为“修补围墙的速度赶不上他们打洞的速度”。但“被动防御”不是长久之策。万起鹏了解到,青义乡党委书记钟政文是一位中专毕业生,对学校有感情,于是专程登门拜访,言辞恳切地表达了学校的苦衷和要求,希望当地能协助学校搞好管理,还学校一个良好的办学环境。万院长的行政级别高出乡党委书记几级,万院长的主动拜访,让钟书记很感动,很快双方达成“联防”协定,学校每年出资700元钱,由当地联防队帮助学校执勤管理,维持治安。当地人管当地人,效果很明显,校外的乱象很快得到整治。
除了“堵”,还得“疏”,让周围农户能与学校真正地和睦相处。万起鹏考虑到当地农户的生计问题,同时方便学校教职工的生活所需,他又联系了青义工商所,在校内建起了一个小型的菜市场(今教师公寓37栋南侧),开了一道校门,运行农户入场卖菜。后随着学校的发展,菜市场搬迁至200米远的宝龙路现址,规模扩大了数倍,成为学校教职员工和周边居民买菜的主要场所。
学校距离绵阳市主城区十余公里,很长一段时间,只有校车往返。有时候老师们进城开会或者办事晚了,错过了校车班次只能住在城里。而且往返城区的道路就在涪江边上,路况也不好,万起鹏经常担心校车的安全。这样的交通条件,怎能让老师们安心在此工作?万起鹏在担任绵阳市人大代表期间,专门撰写了提案,希望市里能把8 路公交车延伸到校门口。市公交公司回复,他们也想开,但没车,有心无力。万起鹏回校商议,大胆提议,将学校的一辆校车无价调拨给公交公司,专门运行8路车次。同时为了保障早上出行,学校还给司机和售票员提供晚间住宿。几年之后,38路车也运行起来,学校师生的交通出行问题得到了极大解决。同时,他还联系到供电局,为学校提供双回路供电,确保电力短缺时段学校也不停电,保障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老万,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
1984 年 5 月,万起鹏正式受命,担任四川建材学院院长一职,全面负责学校工作。回忆起当年,万起鹏最深刻的记忆就是“缺钱”。“大家长”国家建材总局的投入按照先重点大学再西部高校、先省会城市再二级城市,划拨到建材学院的钱很少,且是按月拨付。最困难的一年,因为拨付不及时,老师们的工资都发不出来,万起鹏只能到处去“化缘”。
教学设备添置,他跑到北京找到建材局领导要钱;基础部需要建实验室,这是刚需,他又跑到北京领导面前伸手要钱;“学校需要建阶梯教室,请给钱。”“我们要修单身宿舍,年轻老师要住,不修他们就跑了,给钱!”……科技司分管基建工作的处长是万起鹏大学时代的制图课老师,一看到他进办公室,还没等他开口,先说:“老万,你又来干什么?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万起鹏嘿嘿一笑:“哎呀,我们要送教师出去培训,提高教学技能,我来要政策。”“你真是厚脸皮!”领导也忍不住笑了。
随着学校开设专业的增多和学生人数的大幅增加,提升师资力量迫在眉睫。万起鹏带领学校想了很多办法。其一是“送出去”培养。学校前前后后投入150多万元,派出多批年轻教师,到武汉理工大学、成都地质学院等院校参加提升培训。最多的一次,一批就派出50多个人,可见学校提升师资水平的决心。老教师们纷纷支持学校的决定,心甘情愿地多承受教学任务,也要保证年轻教师的学
习。其次是不拘一格“到处”找人才。到成都去请,到沈阳去挖,到西藏去拉,但凡教学经验丰富的,提任何条件,都想方设法答应。记得有一位外语教师,硕士学历,工作一段时间后就想走,原因是妻子在外地工作。在当时,有硕士学历就是学校的宝贝级教师,万起鹏怎么舍得他走?他向这位教师承诺,会想办法把妻子也调到学校里来,该老师无奈:“这个交通死胡同式的学校,我妻子不会愿意来的。”万起鹏怕他跑了,蹲门口守着,各种劝说,动之以情再动之以情……因为所有的道理都是那么的苍白。万起鹏又不可能用院长的“权威”,以不签字强压他留下,非得要老师答应不走他才放心。后来,过了一段时间,这位教师先把户口调走了,再找到万起鹏签字。“他金蝉脱壳了……”心酸又无奈的万起鹏自嘲道。从人性的角度,这位老师的选择他表示十分理解,但也更深刻地认识
到,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任重而道远……
“挂牌教学” 让学生选老师
从武汉建材学院调任至四川建材学院的万起鹏,以“科班”出身的专业性,很快得到学院师生的认可。教学质量是立校之本,从1982年到1992年在任期间,万起鹏带领学校,狠抓教学质量,可谓成绩斐然。
1985年,学院制定了《教师聘任制试行办法》和《教师教分制试行办法》,改教师工作量制为教分制,实行了课时津贴,激发了教师搞好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制定了《教师承担兼课等任务的暂行管理办法》,加强了对教师的管理。1987年,学院制定了《关于加强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着重提出要进一步深入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做好“三育人”工作,积极而稳定地推进教学改革,抓好课程质量评估工作。1988年,学院决定狠抓课堂教学质量,将绝大多数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安排在第一线,院、系部领导坚持下班听课,教研室相互组织听课,组织观摩教学、示范教学等一系列活动,制定了教师提前下课的处理规定,严格了教学纪律,并决定当年开展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定量考评。1989年,学院建立了以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为组长,有教务处、高教所领导和各系教师代表参加的“课堂教学质量考评小组”,随机听课、抽阅教案、听取学生意见。
在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考评的同时,学院鼓励教师不断探索、改革教学。学院首先注重了课程改革,采用分、合、加、减等方法,使课程设置更能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如硅工系将无机化学课与分析化学课、物理化学课与硅物化学课合并,增加硅工粉体工程、两相流、模拟相似理论(模化)、工程测试技术等等。同时注重了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改革。
1985年秋,学院选定《高等数学》《工程数学》《政治经济学》三门课程,试行挂牌教学。1986年又增加了《普通物理学》课程。所谓挂牌教学,即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主讲老师,此举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让教师“压力变动力”,更积极主动地探索教学改革。在1989年开展的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评选中,学院的“挂牌教学”获得了省优秀成果二等奖。在这种综合方法的驱动下,学院的 《工科教学知识结构系统化教学法》还获得了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找准定位 培养实用型人才
“跟武老大(武汉建材学院)咱们比不了,我们就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发挥自己的优势。培养实用型人才是我们的可行之路。”在学生培养目标方面,万起鹏也有着清晰的见解。
“突出政治,雷打不动!”“专业课和基础课,必须靠前!”“千方百计让学生动手!”及至八旬高龄,谈到当年,这些理念,万起鹏依然脱口而出。
万起鹏到任后,首先规定,政治理论课从选修课改为必修必听必考课。同时,在全员开出的126门必修课中,实验课为84门。在学校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想了各种办法,确保生产实习。比如,自建“实习基地”。非金属矿系在江油市匡南地区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当地地形地质条件适合地质专业学生的教学实习。教师们根据“基地”实际,编写了实习大纲和指导书,既保证了实习任务的完成,又节省了经费。其次是改部分校外实习为校内实习,充分发挥了校内实习基地的作用。电化系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根据实习要求,选择了能具体应用“电路”“电子技术”“数字电路”等理论知识的电视电路作为主要实习内容,这些电视电路,是万起鹏找到长虹的倪润峰老总,把长虹淘汰的黑白电视机、计算机等各种产品化缘回来,学生进行电路分析、元件安装、焊接、整机动静态调试,最后制成合格产品。整个过程既完成了操作技术训练,又提高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三是把生产实习与工厂的技术服务相结合。比如,硅工系在绵阳市马角坝水泥厂进行实习时,承担了为该厂机立窑热工标定,较好地完成了实习任务,还收入标定费2000元。
学校每年都有不少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活动和比赛获奖,这种“传统”就源自上世纪 80 年代学校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1989年第一届挑战杯在清华大学举行的时候,四川建材学院就已组队参加。
“一滴水”的祝福
万起鹏调任四川建材学院工作时,他的妻子姜淑珍老师也随同前来。姜老师也是黑龙江人,十来年的时间里,实际一直对四川的生活水土不服,产生各种病痛。1992年,经过慎重考虑,万起鹏请求调离,才离开了这个岗位。
调至济南大学工作后,万起鹏对西南科技大学的关注从未停止。接到这边学校老师们的电话,不管是问事情,还是想去探望他,他都乐呵呵地说:“来吧来吧,欢迎欢迎。”学校重大节点邀请他回来看看,他欣然而来。
回忆起过往种种,万起鹏深情写下一段话:“我是西南科大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一个历史的过客。如果说在四川建材学院的十一年工作中还有一点作为,那是党培养的结果。做得不好,那是我的个人水平不够。衷心希望西南科大在今后的办学过程中,取得更大成绩,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高质量人才!
(顾倩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