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一点或好一点?——香港试图找寻“个人游”平衡点

29.06.2014  22:46

新华网香港6月29日电(记者 赵菁菁 牛琪)1.29亿人次——对这个截至2013年底的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数字来说,香港的旅游经济专家和政策制定者们正在考虑,是让它变得少一点,还是更加好一点?

“‘个人游’对香港的旅游、零售以及就业有积极影响,但是对本地居民和社会带来了一定负担。”香港城市大学经济及金融系教授李钜威认为,应增加旅游业竞争力,挖掘香港优势和特点,找到平衡之处。

自2003年7月28日以来,已有49座内地城市居民可以个人身份,通过简单的签注手续前来香港旅行。相关数据证明,这项中央政府当年为促进香港经济复苏采取的重要措施,一直为香港民生及就业贡献着积极力量。

香港特区立法会今年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个人游”内地旅客的购物开支占零售业总销售额的比例由2004年的4.5%增至2013年的22.2%,加上非“个人游”内地旅客所占的12%,去年内地旅客相当于撑起香港超三分之一零售业。

另据香港特区政府测算,2012年“个人游”为香港带来相当于本地生产总值1.3%的增加值,创造了超过11万个职位,占本地整体就业的3.1%。

但不可否认,大量游客到来也衍生了一些问题。相关业界人士表示,来港人数已超过最理想水平,目前香港的接待能力无法完全应付来港人流。

据统计,2002年“个人游”启动之前,香港接待的旅客达1660万人次,其中41.2%来自内地。而在2013年,访港旅客数字已飙升至5430万人次,当中75%来自内地。据香港旅游发展局估计,今年访港旅客数将接近6000万人次。

短期之内,‘个人游’对香港的基建和交通造成了压力,应该减少新增人数,尤其是‘一签多行’对香港造成的影响最大。”李钜威说。

香港中文大学酒店及旅游管理学院高级讲师李兆波也赞成应该削减“个人游”数量,但他解释说:“减少人数是为了换取建设时间,尽快增加香港的景点及相关配套措施,减轻对社会和市民的影响。

正如香港工联会旅游联业委员会主席林淑仪分析,香港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停滞不前是问题根源所在,并由此衍生出部分市民改变以往广迎游客态度。

以厕所为例便可窥一斑——香港购物中心的厕所充足,但走出购物中心便难觅厕所踪影,大多数的香港地铁站内也没有设置厕所。

6月26日,香港工联会旅游联业委员会向特区政府提交了“为旅游业发展创机遇”意见书。其中,完善旅游及关联产业相关配套设施、设立“个人游”旅客登记网页掌握客流等,被作为政策建议提出。

在网络登记制度下,赴港游客需在网上登记,网站上显示申请人数,公众假期应对人数进行限制。”李兆波说,这样特区政府既了解需要接待的游客人数,保障了市民正常生活;游客也可以对出行日期做出调整,确保其出行质量。

李钜威说,希望旅行社在游客来港前,给他们提供一些应注意的事项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