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步,国有自然资源资产将这样被守护……
集体采访现场
违规占用耕地难题如何破解?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重点是什么?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如何平衡?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就首次听取和审议国务院关于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专项报告举行专题集体采访活动。对上述问题一一作出回应。
耕地是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截至2020年底,全国国有耕地1957.2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新疆、内蒙古和吉林。然而近年来,耕地保护的形势依然严峻,违规占用耕地从事非农建设的问题时有发生。
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司司长廖永林表示,下一步,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压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实行党政同责,加快探索建立田长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从严控制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和其他农用地。对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要充分利用遥感和其他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每半年一轮次的遥感监测发现问题线索,较真碰硬,在非法实质性占用耕地方面要毫不手软,严肃查处。”
自然资源部组建于2018年初中国的新一轮机构改革中,负责统一行使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职责。据介绍,“十三五”期间,中国完成造林5.45亿亩,退耕还林5438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了23.04%,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提高到56.1%,治理沙化土地1.5亿亩。
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司司长廖永林指出,接下来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土空间的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通盘安排未来生态退耕、国土绿化等生态建设,科学确定并带位置下达绿化任务。针对海岸线的生态修复,我们提出首先要把海洋动力问题摆在突出位置,然后是海洋生态的生物多样性问题等。探索和完善生态保护修复的市场化投入机制,体现谁保护、谁受益,谁修复、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修复。”
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原因,大都来自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使用。当前,中国资源约束趋紧和利用粗放并存的问题日益凸显。“十四五”规划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司司长廖永林强调,下一步,将同有关部门一起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其中,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是重中之重。“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将城镇建设严格限定在开发边界之内。推动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积极盘活农村存量用地。强化土地使用标准和节约集约用地评价,加强项目生成阶段节约用地审查,全面开展各类开发区和园区的用地普查。大力推广节地技术,培育节地模式和节地典型。(此外,)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推动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包装废弃物等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
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此前刚刚结束的会议上,国务院首次向其专项报告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情况,报告全面介绍国有土地、森林、草原、湿地、矿产、海洋、野生动植物资源,第一次亮出了自然资源方面的国有资产家底,这也实现了中央确定的四类主要国有资产管理情况专项报告的全覆盖。
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调研室主任张永志:“有利于通过监督来摸清国有自然资源资产家底,向全国人民报出一份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明白账,切实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快构建国有自然资产治理格局,提升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治理水平,使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更好服务国家发展、造福人民。”
张永志进一步介绍说,按照监督法和常委会《决定》要求,国务院要根据常委会的审议意见、监督调研报告和审计报告,提出整改问责清单,分类推进整改。对违法违规的要进行追责和问责,并将整改和问责的情况,按照法律规定要求,在6个月之内向常委会进行报告。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