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投毒 两家悲剧 都该三思

19.02.2014  10:42

  我们一起看看这两张照片,这是一审宣判之后两位老人在哭

  一个是受害者黄洋父亲,一个是投毒者林森浩父亲

  一个已经失去儿子,一个有可能即将失去儿子

  法庭会有宣判,但是生活没有赢家

  法庭上有宣判,但是生活没有赢家,(黄家和林家)这是两个非常值得同情的家庭,因为拉扯孩子不容易,又送到了名牌大学,离三十而立只有一两年的时间,但是一切都戛然而止,这一切为什么会发生呢?

  这起案件的舆论关注从投毒案发生之初就一直在持续。人们惊讶,更好奇到底是什么,能让一个高知青年下此毒手,是大学对生命教育,心理教育的缺失?还是高校实验室对剧毒化学品监管的制度缺失,如今两个家庭的悲剧又能否换来今后相似案件不再发生?

  反思

  人

  他和黄洋没那么不合

  有什么深仇大恨投剧毒?

  林森浩这10个月在看守所一直在看书,他说过去理科书看得多,人文看得少。不管学理学文,包含着重要的命题,对生命的尊重。 ———新闻1+1

  “有时互相之间看不惯。觉得我没生活情调,我觉得他有点自以为是,但平时聊天也会讲到人生理想。”在林森浩眼里,黄洋是个聪明勤奋好学优秀的人,为人上有些自以为是,但他与黄洋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冲突。

  白岩松:首先我觉得这是一个个案,它并不比社会当中熟人之间发生的伤害更多,但是由于它发生在大学校园里,被大家放大的程度要比社会上每天可能都会发生的熟人之间的伤害要大得多。但即便它是一个个例,依然有很多值得我们分析的地方。比如说我们来看看投毒人林森浩,他的罪名是故意杀人罪,动机检方认为他是因为琐事与黄洋不合,林森浩说其实没那么不合,但是因为愚人节想捉弄黄洋,把对别人的愤怒转移过来了。

  (董倩对林森浩的)整个采访我都看了,只是有一点,我的感受是加着引号的淡定,甚至有一些平静。

  董倩:我最想知道的答案就是他为什么要这样对同屋的同学,他们同屋了两年多,有什么深仇大恨让他投这样剧毒的药。我在(采访)中仔细在辨别他的答案,因为外界有很多猜测,比如说他对黄洋忌妒,因为黄洋考上博士生,他没有。另外一个因为他受到了导师的批评,所以他心里面有怨恨等。他自己说你们外界猜测是这样。我就问他那你觉得是什么?他说这都不是,只是迁怒于他,因为他在别的同学那里,他觉得受了气,他就要把这股气撒在黄洋身上。

  我分辨不出来(他是否诚实),因为从始至终很难找到他情绪化的表达,他始终是一种冷静,他是在描述自己,你说他真诚吗?那你说他怎么能用真诚的语言去说出这样冷酷的话,我觉得很难去判断他到底是不是真诚,但是我相信他在诉说的就是他性格中的矛盾性。

  反思

  管理

  为什么有毒的物品

  可以这么轻松拿到手?

  培养人才,有知识更要有德性;大学教育,重学术更要重人格。让学生懂得去包容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人民日报微博

  昨天,复旦大学医学院显得很平静,两人曾经住过的宿舍也是大门紧关,很难在这里看到与投毒案相关的任何细节,学校里的同学们也并不愿对事件有过多表态。记者问:一审宣判了怎么看?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学生有的说:你别问这个事情,我不知道,不好意思;我不是很清楚,不好意思;这个大家都没有想太多,我觉得是个案吧。也有学生说:不要看它的结果,要看它的原因。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发生这样的事情不仅对两个家庭而言有影响,也对整个社会,对整个学校,包括老师都有影响。

  白岩松:黄家接下来还有很多诉求,比如其中一个是要追究复旦大学的责任,为什么有毒的物品可以这么相对轻松拿到手,最后完成了这样的加害。另外还要去寻求民事赔偿,但是这其实很难,因为林森浩家庭头也并不富裕。对于林家来说当然也有他们的诉求,接下来要去上诉,而且他觉得儿子不该被判死刑等。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们回头去看,已经离开这个世界的黄洋,是1985年生人,如果一切正常的话明年30岁,而加害人林森浩是1986年生人,一切正常的话后年30岁,他们都很难三十而立了,对这两个家庭来说也几乎被撤掉了顶梁柱,这是一种莫大的悲剧。

  反思

  教育

  极端方式处理生活琐事

  生命教育底线在哪?

  以往我们更注重高大全这样的典型引路,缺乏一般人所需要的心理与底线教育。

  ——— 教育部前发言人王旭民

  去年4月底人民网舆情频道发布了有关复旦投毒案的舆情报告,显示在案发后的4月15日起,复旦投毒案被众多媒体和网民们强烈关注,一度成为一周舆情热点,随后有关复旦投毒案的舆情热度逐步归于平稳。但在4月25日,上海检方正式批捕林某的消息公布后,舆情的热度又开始升温,仅4月26日一天就至少有41万网友参与复旦投毒案的讨论,并发出超过13万条评论。

  与巨大关注度相伴而生的是在年轻人中竟然还出现风潮。在复旦投毒案后,便有媒体直言感谢室友不杀,不只是调侃和笑话,对3000万大学生而言,如何与自己室友以及同班同学和睦相处,已经变成了一个必须面对的社会话题。

  白岩松:在两三千万的大专院校学生群体当中,发生这样的事情是极小概率的事件,但是大家容易去放大它,不过不能因为它是极小的事件,我们不去分析它背后的原因。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我认为这个案件最让我关注的就是,学医的学生为什么会在一个很不经意的时间,或是在一个事情上出现这样的行为。最值得关注的是我们如何去教育成长中的青年,尤其大学生。让他们明白人生最底线的是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而一个过错可能毁掉的就是不可逆转的。

  大学生如果一旦作案,会有这样独特的特点:他们往往表现很优秀,而且成长一帆风顺。但是在一个不经意的事情上却做了不可逆转的事,我想现在他们肯定心里非常后悔,但是没有机会了,这种案件特别值得去告诉那些聪明的孩子,哪些行为在你的一生当中绝对不能做,一点不能碰,因为这是触及法律的问题。(大学校园)要增加一些人生方面的教育,我认为其实人生教育往往源自于早年父母在饭桌上,在生活当中一些就事而谈的东西。但是现在社会变化很快,我们很多家庭这种机会越来越少,所以紧跟着要弥补的是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现在更多关注孩子们的成绩和高考,如何告诉孩子人生最基本的东西是什么?尤其最常见的人和人之间我们会有的不同,会有的差异,甚至会有的烦恼,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做?我们的行为底线是什么?这些道理应该在小学到中学就要进行教育,甚至在幼儿园要告诉孩子们可以发生冲突,但不能伤害对方的身体和生命。

  央视《新闻1+1》、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