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桑多吃”拓宽农民致富路

01.08.2017  16:46

 

        □记者 樊邦平
    作为国家东桑西移的示范基地,南充市嘉陵区桑蚕产业起步早,农民种桑历史久,但近年来随着市场转型和消费需求升级,传统的桑蚕产业面临发展瓶颈,嘉陵区的桑农们也面临发展难题。
    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把老品牌做出新亮点,当地通过引进新品种,开拓新销路等形式,走出了“一桑多吃”的发展路径,实现了农民增收和产业发展。
发展果桑 “一桑多吃
    7月25日,嘉陵区新庙乡骄阳似火。该乡合兴嘴村4组的朱长武头顶烈日,坚持下地劳作。
    “3亩桑树虽然摘了果,但还要修剪枝条,家里的蚕也还要吃叶子,不敢耽误哦。”朱长武一边忙着农活,一边向记者算起了今年的增收账本。今年他家三亩桑树产桑葚3500余公斤,卖了近2万元钱,接下来他还要养蚕,卖桑叶,到年底,他家一亩桑树的综合收益将超过1万元。
    朱长武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他通过种植果桑实现了脱贫致富。
    “过去在‘东桑西移’项目支撑下,全乡都种植了专门供应蚕茧业的叶桑,但后来随着蚕茧和丝绸市场的转型,传统的叶桑种植效益下滑,为了增加农民收益,我们找到农业科研部门,结合地方实际引进了果叶两用的桑树新品种,并大力推广种植。”新庙乡副乡长刘刚告诉记者。据了解,2010年新庙乡引进了“嘉陵三十”“大十”等果叶两用桑,如今全乡果桑种植面积达到3000余亩,实现农户全覆盖,而且400余户贫困户也纳入了果桑脱贫计划,发展果桑种植,每亩能产果桑1吨,每公斤桑果保底销售可达4.5元。果桑产业的蓬勃发展催生了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专业合作社、酒厂、茶厂纷纷上门采购桑果桑叶,用于制造桑椹酒、桑果干、桑叶茶、桑叶面等,当地形成了“一桑多吃”的雏形。桑叶卖给茶叶公司,每公斤能变现1.4元,村民再利用闲暇时间养蚕,综合算来,一亩果桑能为农民轻松创收1万余元。
    同时,当地还办起了农家乐,开发了桑葚美食,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今年上半年全乡乡村旅游收入便超过100万元。
转型升级 重塑桑产业
    作为老牌桑蚕之乡,新庙乡的转型是嘉陵区的一个缩影。
    嘉陵区是国家 “东桑西移”的示范基地县,是我省20个蚕桑产业发展重点县之一,也是南充市明确的“5+3”特色优势产业省级蚕桑基地县。近年来,当地以打造“中国桑茶之乡”为指引,大力构建新时期的桑产业格局,实现了桑蚕、桑茶、桑果、桑游等多产业并行的局面,同时,当地还通过传统蚕桑、果桑、茶桑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走科研成果转化、经济效益、标准化示范带动辐射的产业扶贫、精准扶贫新路子,并以产业发展为契机,依托龙头企业引领带动,实现桑叶、桑果等桑作物直接转化成经济效益,带动种植户脱贫致富。
    “今年全区果桑种植面积达到了5000亩左右,我们在西河沿线双桂、太和、桃园、龙泉、七宝寺等乡镇连片发展了茶桑区,在三会、里坝等地带建成了果桑区,并以临江、土门、吉安为核心打造了产茧区。”嘉陵区农牧业局总农艺师陈东海告诉记者,下一步该区将逐步延伸产业链条,瞄准市场开发多元化产品,并依托尚好茶叶、千年绸都酒业、汇源果汁、依格尔等龙头企业,建成多个蚕桑产业核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