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小册子背后的旅游供给侧改革

02.08.2016  17:36

  “游都江堰,拿千万红包。”即将在8月8日开幕的第五届全球旅游网络运营商合作交流会抛出了大礼包。这个由成都市政府、省旅发委联合举办的全球旅游电商大会给游客准备的,不止这些。

  这段时间到都江堰的游客会发现,酒店里多了一本精致的小册子——《2016都江堰夏季旅游优惠攻略》,里面不仅有今年6到8月的各种节庆赛事活动安排、行程建议、旅游小贴士,还有各种优惠抵扣券。

  这本小册子,是都江堰市创建旅游改革试验区一年后,进一步加强旅游供给侧改革的一个具体举措——整合多种资源挖潜力,把已经固化的活动整合串联,服务游客,留住游客。其目的,是推动都江堰这座老牌旅游城市快速向国际旅游城市迈进。

  创新改革,重构管理机制

  和一些由商家、企业自出的优惠攻略不同,《2016都江堰夏季旅游优惠攻略》的“出品方”是都江堰市旅游改革试验区管理委员会。

  这个机构本身就是都江堰市旅游创新改革的产物。

  一直以来,都江堰旅游存在观光有余、度假不足的短板,难以留住游客。究其原因,供给侧结构不合理、不平衡,不能适应需求侧多元化、升级型的市场消费。旅游业要升级,必须提升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为此,都江堰划出资源最富集、最能代表其旅游水平的740平方公里沿山片区,建立旅游产业集中、集聚、集约的旅游改革试验区,希望在这片热土上试出未来旅游发展的路径、方向。

  去年1月19日,都江堰打破传统体制机制桎梏,整合旅游相关职能部门,成立都江堰市旅游改革试验区管理委员会,下设“三部一局”:综合部、发展策划部、规划建设部,青城山都江堰管理局。“旅管会成立之前,相关部门都是各自为政,无序开发。”旅管会常务副主任高山介绍,重构的旅游管理机构,人员都是从全市抽调的精兵强将,管委会负责统一整合、开发、管理大青城区域各类旅游资源,推动重大旅游产业化项目和旅游服务功能向改革试验区集聚。

  市场发力,搞活了一座城

  试验区管委会成立后,做了三件事:搞了一个规划,设计了数项活动,引进了一大批企业。

  制定试验区规划的目的,是变过去到处搞“农家乐”、到处搞房地产为集中打造“一心两翼四区”。围绕“熊猫山水道”核心资源,打造以“道文化”为主题的康体养生功能区、以“熊猫文化”为主题的娱乐度假功能区、以“水文化”为主题的互动体验功能区和以“山地文化”为主题的运动休闲功能区。

  一场场精心打造的活动,则让规划从纸上走下来,成为吸引游客,拉动内需的实实在在的载体。以前述“攻略”上列出的活动为例,从6月1日到8月30日,就有帐篷露营节、国际瑜伽节、国际漂流节、慕尼黑啤酒节等12个活动。

  2016双遗马拉松赛前后三天就吸引聚集游客21.1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7亿元,酒店平均入住率超过80%。赛事管理公司副总经理陈军感叹,这是都江堰旅游改革带来的“红利”。“所有的活动我们放手给市场去运作。”高山介绍,都江堰一改过去由政府全权运作的形式,建立了“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参与”的旅游主题活动运作模式。通过实施旅游+研学、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文化体育、旅游+商务会展等“旅游+”融合发展战略,创新举办了30余项品牌主题活动,满足不同层次游客需求,实现了“每月有活动、每周有看点”,放手市场搞活了一座城。

  全域旅游,促进产业升级

  不久前,分散办公的都江堰市旅游改革试验区管理委员会“三部一局”全部集中到了凤鸣桥旁的一幢办公楼。这一方面是便利办公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改革试验区开始进一步深化改革,理顺运行机制、合理划分事权、明确工作界面。

  今年,都江堰市被国家旅游局列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为此,都江堰确定了“都江堰主城”“大青城旅游区”“都市现代农业区”为组团的“一城两区”城乡发展格局。

  作为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区域和主战场,改革试验区将承担起更大责任。

  投资550亿元的万达文化旅游城位于改革试验区内,是都江堰的旅游旗舰项目,目前首开区已经完工,二期工程已经开工,在2018年12月30日前将竣工并实现运营。在此项目带动下,都江堰旅游配套服务提升中的重头——品质酒店打造计划,亦进入快车道。JW万豪国际酒店、美国温德姆酒店、法国帕佛伦斯酒店等纷纷签约,投资将达上百亿元。御庭集团投资20亿元的“安缇缦国际旅游度假区”已开始建设……

  这样大手笔的投资项目,将大大弥补都江堰旅游产业结构性缺陷和服务配套的不足,在促进产业升级的同时,快速提升城市发展活力和城市品质。

  都江堰市提出用15年左右时间完成“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在市委书记张余松看来,随着创新改革不断深入,一个个像万达城这样的项目相继落户,这一目标的实现有望比预期缩短3年左右。到“十三五”末,都江堰旅游产业在GDP的占比将超过18%,真正实现“一业兴、百业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