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户总关情 访南江县部分驻村“第一书记”

24.11.2015  21:40

 

目前,全市贫困村基本实现“第一书记”全覆盖。根据精准帮扶不漏一户一人的原则,这些“第一书记”的帮扶活动一定三年,按照既定目标、既定措施,真帮实扶,不脱贫不脱钩。那么,肩挑重任的驻村“第一书记”是如何融入老百姓的生活,又是如何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带领大家走向致富路呢?11月上旬,记者带着诸多疑问,赴南江县各地,对驻村“第一书记”进行了访谈。

 

下基层 亲百姓 做个实在“村里人

 

红四乡刘家村“第一书记”岳大胜:记得第一次党员干部见面会上,一位叼着旱烟袋的老党员板着脸说了一句:“我看这娃就是来走过场的”。当时我很尴尬。同时,也因为基层工作经验不足以及对环境、人文的不熟悉,我不知如何着手开展工作,甚至打起了退堂鼓。

 

但是,作为“第一书记”,我不能忘记自己的使命。为能尽快熟悉村情,并让老百姓更多地了解自己,我采取“两步走”方式:首先是努力实现“做好一个村里人”的近期目标。我从逐家逐户走访群众开始,用了13天时间,走遍了全村5个社在家的130多名党员群众,对他们的想法一一记录在册,并在他们用烟壳、餐巾纸做的“电话本”上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让他们知道并接受“这个岳大胜是我们村里的人”。

 

其次是真诚互动扮好“邻家好小伙”。无论是在自己临时居住的村委会周边,还是平时下社入户,我都会耐心聆听老乡们的想法,心平气和与他们交流,遇上搬东西、劈柴等生活琐事也主动搭把手。村里有什么集体劳动时,我就和大家一起推板车、翻石块、刨水沟,让村民感觉这就是个“邻家小伙”。

 

打基础兴产业 铺就致富路

 

坪河乡钟山村“第一书记”张山:我刚进村那会,村道路破损严重,遇到下雨天,更是泥泞不堪;村活动室门口,乱石矿渣堆成了一个个小山包,只有一条泥泞小道通往活动室。

 

驻村后,我觉得第一件事就是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多方联系后,一位投资者愿意垫付修路资金。通过大家的努力,目前村道路已平整近3公里,力争在年前铺设完成。“娘家人”东榆工业园区管委会(挂联单位)节省办公经费协调出1万元用于活动室门前坝子的硬化。

 

基础设施搞好了,就需要大力发展产业。我们做的第二件事就是搞产业发展,联系了工业园区入驻企业环永商贸,与钟山村签订了300亩辣椒种植订单,目前已成功采摘两批辣椒,200多名群众受益。

 

转思维广宣传 用“”打到“

 

贵民乡土潭河村“第一书记”熊正庭:扶贫工作中,一开始,部分老百姓宁愿要“”,而不要“”。比如在低保评定中,老百姓开会特别积极,不管自家符不符合条件,常常为了评上低保而争的面红耳赤。一旦商量产业发展规划,来开会的人就少了。

 

针对这种情况,在村社召开的各种会议中,我都特别注重讲产业发展,讲身边的农村先进创业者,鼓励当地村民搞产业发展。其次是走家串户宣传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激励他们以“产业致富”为抓手,走向脱贫奔康的道路。最后搞好技术培训指导,让老百姓至少掌握一门种植养殖技术,以技术为支撑,用“”打到“”。(巴中日报 记者 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