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带一路’:中国特色贫困治理的探索与启示国际论坛”在我校举行

24.07.2018  17:30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已得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目前,“一带一路”建设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正值“一带一路”伟大倡议五周年来临之际,7月23日,“共建‘一带一路’:中国特色贫困治理的探索与启示国际论坛”在我校举行,来自海内外的8个国家的各国政府官员、研究机构、知名大学的近100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围绕“共建一带一路”的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本次国际论坛由西南科技大学主办、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国际科技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孟加拉政府、缅甸农业公司、蒙古乌兰固木省理工大学、老挝科技厅、埃及农业部农业研究中心、尼泊尔民企和政府官员、巴基斯坦贾姆肖罗市信德大学相关领导及专家,学校副校长陈波,马克思主义学院相关负责人等出席会议。

在开幕式上,陈波代表学校向与会的海内外专家学者表示欢迎。他介绍了学校的校情以及学校近年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情况,指出,“一带一路”伟大倡议是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提出的,是我国在新时期优化开放格局、提升开放层次和拓宽合作领域的重要举措,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和历史价值,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模式、治理经验等方面的交流互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迫切。他希望在相识相交、互学互鉴的基础上,将本届论坛办成为加强共识、创造思想、分享新知、交流文化、传播友谊的使者和桥梁,为实现贫困治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开幕仪式结束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纪委书记、副所长、研究员冯颜利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郭晓鸣为大会作主题报告。冯颜利以“习近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的核心要义与实践成果”为题,精确阐释了习近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的核心要义,论述了习近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的主要内容,深入阐述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国际减贫价值。报告视野开阔,主题鲜明,对于深刻理解中国贫困打开了思路,深化了与“一带一路”参会国家的经验交流。郭晓鸣以“中国减贫的历史演变与新时期的战略选择”为主题,从中国贫困人口及贫困线标准历史变化和减贫战略的历史演进为起点,对新时期中国贫困问题进行了解析,并提出了进一步优化精准扶贫战略的政策建议。整场报告站位高远,逻辑严密,为一带一路参会国家减贫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

在大会交流阶段,共有来自各个国家的14名学者进行了发言。来自孟加拉政府的努尔伊斯拉姆(Nyanmar Islan)、缅甸农业公司的谭通(Than Htun)、蒙古乌兰固木省理工大学的达辛冈塞茨格(Dashaa Gantsetseg)、老挝科技厅的学者的汉特(Khanty)、埃及农业部农业研究中心的侯赛因(Hussein)、尼泊尔企业人员和政府官员的阿查里雅(Acharya)、拉杰斯(Rajesh)、戈文达(Govinda)、巴基斯坦贾姆肖罗市信德大学的教授索尔莫罗(Soomro)以及我校的韩太平、陈丽旭、黄红艳、胡小芳、李胜楠分别以“中国精准扶贫,瞄准机制和政策思考”“中国的农村改革与扶贫开发”“加强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国贫困治理中PPP模式的应用”“基层治理与高质量脱贫”为题,从中国经验、站位农村、精神治理、扶贫模式等不同角度对中国特色贫困治理的探索与启示进行了深入探讨。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理想,也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中国目前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开展脱贫攻坚战,中国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开展国际减贫合作,以实际行动做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为推动全球减贫与发展积极贡献中国力量,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国际担当。大家相信,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一带一路”建设必将助推中国进一步走向世界,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之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会后,在谈到本次国际论坛,孟加拉政府的Nyanmar Islan表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增长将使他们专注于自身发展、繁荣和合作,并消除国家之间的冲突和紧张形势,为世界带来更和平安全的环境,“一带一路”建设会加速欧亚地区许多国家的经济增长,这也将会成为加强世界经济整体发展的一股推动力。蒙古乌兰固木省理工大学Dashaa Gantsetseg指出,日前,中铁二十局承建的蒙古国首座互通立交桥——乌兰巴托雅尔玛格立交桥主桥通车,作为蒙古国规模最大的市政工程项目,该桥的通车将极大改善其首都交通拥堵状况,项目总投资3026万美元,雅尔玛格立交桥与1959年中国交通部援蒙工程处建成的雅尔玛格桥紧靠在一起,新旧两座桥梁并排跨越图拉河,已成为中蒙友谊的象征。巴基斯坦贾姆肖罗市信德大学的Soomro教授表示,本次国际论坛就是“一带一路”倡议下经济的具体化,他不仅感受到了各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而且学习到了各国不同的治理贫困的经验,收益良多。 (刘芳池   编辑)(马克思主义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