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事:一场街头争吵缘何引发全社会关注?

25.04.2014  18:46

 

    日前,因为一个2岁孩子在香港当街小便,引发了一场街头争吵,其后网友、名人、媒体轮番上阵,一场街头争吵演变成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一些社会学、传播学专家在接受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采访时提出,此次事件公众需要反思,一是媒体报道、网络言论的“标签化”,以及背后的“眼球经济”问题;二是个人特别是儿童隐私遭遇“拍客型侵害”问题。

        风波起于街头一泡尿

        小孩在香港街头便溺的信息,最早在YouTube、FACEBOOK和微博上传播,引起了网民的争论。微博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2.8万人认为“洗手间要排队,但孩子尿急当街小便可以理解,香港人对内地人还是有偏见”;还有3500多人指出“内地餐馆里、地铁上这种现象更多见,支持报警,就该治理一下内地人的陋习”。

        微博上传播的版本是,2岁小女孩内急,排队上厕所时间太长,情急之下,在街头小便。而强行拍摄者竟直接拍摄小女孩的隐私处,招致小孩父母与拍摄者之间的冲突,并称小孩母亲打了路人耳光。

        把争论从微博转向媒体的始作俑者是某网站。作为知名媒体人,闾丘露薇在将网络视频《孩子在香港街头小便 大陆夫妻与港人发生激烈冲突》转发的同时,其言论倾向受到质疑,网友认为其有偏见,要求她道歉。

        在第二段视频还原小孩母亲用一片尿不湿接着的事实后,网友几乎一边倒地指责微博上发布该视频的媒体隐瞒事实,混淆视听。更有网友指出一些人没有考虑保护未成年人,转发清晰图片,不顾视频中被吓得哇哇大哭的孩子,误导舆论,缺乏基本的爱心。

        23日,新华社援引香港警方的信息称,2岁幼童实为男孩,在调查中也不存在打路人耳光的情节。

        24日,闾丘露薇在微博上说:“有很多人对我批评指责,我接受批评。在任何城市都会发生的小摩擦,当事人因为被贴上了内地人和香港人的标签,让很多人丧失了就事论事的能力,是让人痛心的事情。”

“麻烦制造者”背后是“眼球经济”

        一件街头小事竟然发酵为公众事件。传播学者指出,媒体、网络言论的“标签化”倾向及其背后的“眼球经济”难辞其咎。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师常江在评论文章中指出,无论是媒体,还是意见领袖,都热衷于将此事界定为“素质的差异”“文明的冲突”乃至“人性的缺失”,而对事件本身的全过程和重要细节却语焉不详,乃至有互相矛盾之处。

        在“小孩当街撒尿事件”中,网民和部分媒体都出现了严重的“标签化”情绪。将小孩当街撒尿定性为“内地人的恶习”,将香港媒体的报道夸大为“香港人对内地人有偏见”,就是典型表现。

        华东师范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知名传播学者严三九说,人的素质是社会条件造就的。没有必要的公众设施,全世界任何地方的人都有可能出现让小孩当街撒尿的情况。即使一些游客在境外有不文明行为,一个人有问题并不代表一群人有问题。随意的“标签化”只会让社会不和谐。

        “比如‘到此一游’事件、比如‘航班上打架’事件,动不动就将事情上升为国人素质,实在是逻辑有问题。就像以前的某地人如何如何的说法,都是一个性质的问题,大帽子压人,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他认为,“标签化”的严重后果是,一类事情多次被炒作,就容易形成某种暗示,引发针对一个群体的“刻板成见”。

        香港知名律师周浩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每年有成千上万游客来港,小孩街边便溺等事难免发生。香港人应该从体谅的角度去看待这些事情,没有必要渲染、炒作。并没有觉得这个事件就说明内地人素质低,同样有香港男子对着儿童私处拍照,我想内地也不会因此觉得香港人都是如此。

        港区全国政协委员彭长纬认为,不文明的内地游客只是极小一部分,并不代表所有内地人。正如拿相机去拍小孩私处的也只是个别香港人,个别香港媒体的报道也不能代表700万香港市民,在大部分香港人中间,并没有所谓对内地人的偏见和排斥。双方及媒体要以平常心看待,避免小题大做。

        严三九说,在“标签化”背后是媒体和网络的“眼球经济”原则,因为没有标签化就不足以吸引眼球,不足以广泛传播。比如此次事件中孩子父母、闾丘露薇受围攻,比如局部事件归结为“中国式XX”等,都是“眼球”惹的祸。这个过程中,当事人深陷困扰,群体声誉受伤。他说:“我们的媒体、网民在追求‘眼球’时,能不能多些客观、宽容?”

保护儿童隐私,“拍客”应有边界

        “小孩当街撒尿事件”中,个人隐私特别是儿童隐私保护,是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事件中,香港一家媒体多次把未经处理的幼童照片刊登出来,公众指其严重侵犯儿童的隐私权。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儿童报道的新闻道德规范》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必须尊重每个儿童的尊严和权利。每个儿童的最大利益应该被放在首要位置,并受到保护。不发表任何可能置儿童、其兄弟姐妹或同伴于危险境地的报道或图片。即使该报道或图片已对儿童的身份进行修改、模糊处理或者匿名,也不能予以发表。”

        香港也有类似的业界准则,其《新闻从业员专业操守守则》规定“儿童的私隐尤须谨慎处理,传媒报道涉及儿童私生活的题材时,必须要有合理理由。”

        这几年在微博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城市都发生过网民拍照声讨随地便溺的事件,也有人也把孩子的正面照没加任何处理就上传。北京邮电大学黄东海副教授说,这种“拍客型侵权”无论在境内外都大量存在,有一些还在传统媒体上被放大,管理、惩治都存在困难,亟需引起社会的关注。

        “对社会风气的正义感也是需要有法律限度的。超越了限度,即使是为了‘社会风气的改善’、‘道德素质的提高’,也应该受到处罚。我们现在习惯了‘网上曝光’、‘人肉搜索’,却不知道边界在哪里。这个问题直到现在还没有引起网民的关注。”中国社科院学者樊吉社说。

        有传媒观察人士指出,正是一些媒体、网民有违客观公正的标签化报道、言论,让口水战一再升级。在这一过程中,一批并不完全知道事情原委的网民纷纷“站队”,损害了孩子的权利,也影响了社会和谐。

 

文章来源:新华网 网站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