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孩子上好学

19.05.2014  08:31
日前,西昌市礼州中学,阳光初霁,学生们在篮球场、塑胶标准跑道上挥洒着汗水,不远处崭新的川西民居风格的教学楼里,传来琅琅读书声,能够容纳2000人就餐的食堂,即将投入使用。 “从我念初一,到现在高二,学校这5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得跟城市里的学校差不多。”高二三班学生高翔说,礼州中学和城市学校的距离越来越近,她不再羡慕到城里念书的同学。 支撑这距离缩小的是西昌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围绕2015年要全面达标的要求,将从根本上破除优质教育资源过度集中的问题,让农村学校、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享受和城市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西昌市委书记李俊说。 正视差距 率先行动 高翔依然记得5年前迈进礼州中学的第一印象,学校外面道路坑洼不平,宿舍是大平房,宿舍内无卫生间,用水要跑老远,学校没有标准的操场,用碎石铺成的土坝代替。“我们为了艺术节排练节目,躲在操场中间练习,杂草一挡,外面的人若不刻意留意,都不会发现操场上有人。”高翔说,她家在礼州镇桂林村,因为学校条件较为简陋,自己选择走读。 这基本是农村中学的缩影——教学楼陈旧、功能教室配套不全,现代化教学手段几乎为零。“5年前,真的没有办法和城市学校相比较。”礼州中学办公室主任效朝晖说,他打了一个比喻,如果说城市学校是一杯满杯的水,那5年前的礼州中学仅有半杯水。 农村学校、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与城市学校的差距不容忽视。“如果说以前的‘普九’是为了解决孩子上学问题,那么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为了解决孩子上好学的问题。”西昌市教科局基教股股长杨明华说,为了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就近享受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西昌市率全州之先风,提出到2015年在市域内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域内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的差距明显缩小,这比全省全面实现这一目标整整提前了5年。 这是何等的魄力与决心!这不仅仅停留在纸上,更是落实到全程全域推进的行动上。“要实现教育均衡,少不了大量的资金投入,如何保证?”杨明华说。 去年12月26日,西昌市委书记李俊在全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西昌)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铿锵有力:坚持教育财政拨款增长要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与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坚持在土地出让纯收益中计提10%用于教育事业;坚持学校发展用地预留原则,在全市规划和征用土地中,为学校发展预留发展用地。 你有我也有 硬件差距拉近 巨大的硬件投入下,是各个学校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栋栋教学楼拔地而起,塑胶仿草材料筑成操场,标准化篮球场,这些新增的教学设施刷新这座新学校的每个角落,仅2013年,礼州中学新建五层教学楼一栋,学生宿舍一栋,学生食堂餐厅一栋。“简直是旧学校变新学校。”高翔说,念完初一的她因故转学,高一时再次转回礼州中学,与上次入学不一样的是,自己选择寄宿,而非走读。“学校条件改善好了,父母也比较放心了。”高翔所言不虚,女生宿舍,高低床安排了10个床位,独立的卫生间和小阳台透出现代的气息。 效朝晖计算了一下,在这5年中,西昌市投入礼州中学的资金约有5000万元,新建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虽然依然欠缺一些功能性教室。“但跟城市学校相比,我们已经从原来只够半杯水的差距,拉近到接近满杯水的距离。”效朝晖说,随着2015年义务教育均衡达标的目标,他相信,接近满杯水将变成完全满杯水。 数据在作证。近3年,西昌市累计投入38.5亿元用于教育事业,占市财政一般公共支出的60%,实施基础建设项目143个,新建校舍60.5万平方米,3年来改扩建61所学校,学校成为最坚固、最安全以及最放心的地方,实施少数民族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投入6800万元,完成了全市13个少数民族乡的校舍改造、课桌凳更新、食堂厕所改造和音体美器材补充。“让每个孩子都能就近上好学,最基本的就是学校基础设施大体一致。”西昌市教科局负责人说,随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和城市学校差距缩小,投入将进一步增大,确保未来5年,全市教育总投入不少于80亿元,每年投入15亿元以上。 同在蓝天下 共享资源 如果说这仅仅是硬件条件差距的拉近,几公里外的安宁中心校正在逐步实现“同在一个蓝天下,共享一片资源”。 六年级的教室,副校长周菁进入电子白板系统,调用教学所需要的三角形,再调动圆规,画出扇形,白板上,图形一目了然,讲解起来毫不费力。“白板的资源库与城市的老师所用一致。”周菁说,以前安宁中心校用的是黑板粉笔,灰尘大不说,对于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在既无实物的展示、语言描述又比较乏力时,电子白板的作用就显而易见。“很多资源电子白板里面就有,既形象又立体,更重要的是,我们和城市老师同步了。”周菁说,这得益于今年安宁中心校21套电子白板及同步课堂的安装,实现了与城市老师的教学手段同步。“这意味着,西昌市开始以教育信息化手段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西昌市教科局负责人说,信息化教育手段有赖于信息平台的建设,据了解,西昌全市93所中心校实现了“校校通”,35所学校“班班通”交互式电子白板投入使用,建成网络教室103间,多媒体教室905间,配置计算机9328台。 推进“同享一片资源”并没有就此止步。今年春季开学,西昌市正式启动新一轮的教师交流,全市80所学校结对实施支教工作,对口学校相互派出5名教师支教,今年共有400名教师参加支教活动,今后还将进一步扩大交流规模。开元小学一年级数学老师马芙蓉是交流教师中的一名,她被交流到同在一个片区的安宁中心校,担任一年级数学老师。“山区教学和坝区教学完全不同,交流了半学期感觉有很大的提升。”马芙蓉说,坝区孩子因为比较聪明基础较好,这对教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她必须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方能适应,而安宁中心校经常举行的评课听课活动,也大大提升了她的教学水平。“长时间的教师交流,可以提升农村老师的教育水平,拉近城乡教师教学水平之间的差距。” 让城乡教师流动起来,让农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西昌市每年将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的5%用于教师培训,坚持“互派交流制度”,近4年来,有600余名教师在不同学校挂职交流。 (四川日报  钟美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