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身患癌症的高原藏乡女医生的一天

29.12.2014  09:18

谭晓琴为患者罗布志玛换药。

  —— 一位身患癌症的高原藏乡女医生的一天

      □耿冉 胡筱红 本报记者 陈建兵 文/图

早上8点10分,阳光还没有爬上山坡,康巴高原鲜水河畔,甘孜州炉霍县斯木乡卫生院内,3名专程从外乡赶来的农牧民在诊疗室前默默地等候着。

这是12月13日,一个平常的星期六,他们等的是乡卫生院医生谭晓琴。

8点43分,两个缓缓走来的身影进入等候者的视线。其中一位身形单薄,面带笑意,正是谭晓琴。陪在一旁的是她的母亲。

谭医生的家在1.6公里外,这段路,常人走来不过二三十分钟。然而,为了能在9点前赶到乡卫生院,31岁的谭晓琴和母亲贡青拉姆在清晨7点过就出了家门。因为,即便是短短的路程,对于一位罹患支气管大细胞癌已4年的女性来说,也是一次次艰难的考验。咳嗽声中的艰难诊疗

冬季,卫生院里的室温在2℃左右。谭晓琴抵达后做的第一件事,却是用毛巾擦去一身热汗,换上白大褂。贡青拉姆告诉我们,4年来,每次走到乡卫生院上班,谭晓琴都会出一身大汗。“只要不去成都化疗,她都坚持来为村民看病。”看着谭晓琴又准时出现在诊治室,同事泽里德吉心疼地说。

打开诊疗室,谭晓琴把3位农牧民引进门。或许是因为目睹了谭晓琴走进卫生院时的憔悴与虚弱,他们的脸上露出感动和关切的神情,甚至小心翼翼地不敢张嘴说话。

这3人是慕名而来的,他们听很多人说起过“谭医生看病看得好,对大家好”。

谭晓琴的微笑让他们渐渐放松下来。

一个接一个的,谭晓琴开始诊治病人。其间,她不时发出咳嗽声,却始终面带微笑,很有耐心。有的农牧民因为文化水平不高,不能准确地描述病情,她就一遍遍细细询问。

沟通、听诊、检查。记者看了一下表,谭晓琴每诊治一个病人,要花大约20分钟时间。随后的采访中,多次到乡卫生院看病的村民袁伯均一再称赞谭医生的耐心:“她每次都会问得很细,很细。

4个月前就已经扩散的癌细胞,侵扰了谭晓琴的呼吸道,令她说话困难,为了让病人听得更清楚,她说话时总是很用力。这样,呼吸又会加快很多,咳嗽也更加频繁。

病人起身拿着处方往外走时,我们又听见谭晓琴用嘶哑的声音对病人嘱咐着。回应她的,是病人真挚的祝福。

上午10点40分,看完5名病人后,谭晓琴稍作喘息,脸色苍白地起身走向自己的房间。

贡青拉姆说,女儿是去换下后背垫着的毛巾。由于每天和病人打交道要耗费大量体力,谭晓琴的背上随时垫着一条吸汗的大毛巾,“一天下来要换上两三次”,这还没算上晚上回家出的一身大汗。 10万圈转塔背后的祈愿

谭晓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她放弃到城市工作,回到这个山乡卫生院,已有10年。

从医,是受在家乡做医生的父亲影响。“我是医生的女儿,小时候在村子里大家都很关心我,所以我想让他们少些病痛。

就在谭晓琴诊治过程中,诊疗室里不时有人进进出出。记者发现,其中有的并不是病人,是周边的乡亲,只是来看看她。

医科大学科班出身,又善于与病人沟通,谭晓琴的医术在乡亲们看来那是没说的。乡干部告诉我们,农牧民们都认为“吃了谭医生开的药,病好得非常快”。一传十,十传百,找她看病的人越来越多。

4年前谭晓琴被查出患癌后,县上领导安排她休息治病,她谢绝了领导的好意。乡卫生院人手紧张,只要没到省城治病,她都会来上班。“我知道我的病情,但我还能为乡亲们尽上自己的一点力,必须给自己再抢些时间。”看病间歇,谭晓琴摘下口罩,轻声对我们说。“她爸爸是乡里退休的医生,妈妈是农民,为了治病,家里的全部积蓄都花完了。”同事王力军说,为了陪护女儿,贡青拉姆没时间打理家里的6亩多地,一家人日子过得很紧巴。

也许正是知道靠着贫瘠土地生活的乡亲们的不易,谭晓琴开药方,总是绞尽脑汁地找最便宜却有效的药。记者询问了一位叫扎西泽仁的病人,他说,在谭医生这里看病花钱最少,“看个感冒没有超过10块钱”。

乡亲们告诉我们,得知谭晓琴患病的消息后,当地有400多名农牧民自发地以藏族的习俗为她转塔祈祷。3天时间,没日没夜,大家为她转塔10万圈。

交谈间,又有病人走了进来,看上去与谭晓琴相熟,进门后的第一句话就是:“你自己要多注意休息哦!” “病人日记”写不完的亲情

快到13点了,高原在阳光照耀下变得温暖,这个时候的病人也很少,谭晓琴吃起妈妈从家里带来的午餐,一份土豆丝,一份青椒腊肉。

饭后,吞下一大堆的药片,谭晓琴与同事们坐在院坝里晒太阳。大家说,晓琴听;大家开玩笑时,她也露出开心的笑容,“其实我知道他们一直想让我开心”。

谭晓琴知道大伙关心着她,她也在时时关心大家。

在谭晓琴的抽屉里有一本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药品名称和所需村民的名字,她每次去成都做治疗时,会帮村民带回那些在炉霍县城难以买到的药品。

现在,她已经有三本“病人日记”了。“她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来对待。”采访中,不少农牧民这样告诉我们。

快到15点的时候,一位左腿受伤的村民来到诊疗室换药。病人很信赖谭晓琴,他受伤时伤到了骨头,正是谭晓琴为他医治的。谭晓琴带上口罩,消毒双手,开始工作。

这时,我们看见了令人动容的一幕:为了避免自己因咳嗽抖动双手而导致病人疼痛,谭晓琴一直强忍着不咳嗽,一张脸因憋气变得通红。一直到为病人腿上的伤口换完药后,她才瘫坐在板凳上,在咳嗽声中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

日头渐渐西移,谭晓琴背上的毛巾,又被汗水浸湿。记者手记

谭晓琴说话很吃力,听她说话,记者很揪心。

最初,她并不愿意接受我们的采访,因为她想把自己只能微弱说话的力气都用在为村民看病上。是母亲说服了她:“他们想报道你的事情,带来更多的医生为大家看病。

只要说起为乡亲们看病,她似乎就忘掉了自己的病痛。她说,病人不痛了,医生的心里才不会痛。

这位生长于高原山村的藏族女医生乐观豁达,闲暇时她喜欢独自在屋子里做点手工活,那一片一片的塑料胶片在她的手里很快就能变为一朵朵美丽的花儿,恰如一个个生病的农牧民经她的手而得以康复。

将群众放在心上的人,群众也会把她放得很高很高。当地藏族群众10万圈的转塔,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对这位女医生那份发自内心的敬意,和比天还高、比地还厚的情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