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征文】党旗辉煌 需要每一份微光——一位普通共产党员在建党百年的朴素思考

16.06.2021  00:44

党的百年生日临近,举国上下以各种形式,学习、缅怀、探究、庆贺……忙则忙矣,心里却充满欢喜。党的事业即将进入新一个百年规划,宏大的目标,需要千千万万的普通共产党员,在各自的岗位,努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尽力发光。无数的微光,才能让我们的党旗更加熠熠生辉。

在当下,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已然成为一项时代命题,年复一年,愈发沉重。在高校,“全员助就业”的字眼不断跃诸报端,渐成趋势。这是时代所需,更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之一,可谓神圣。然而,时至2021,它依然还在“新闻”“热点”上盘旋,在校院主要领导们的“动员、号召”中,在“招就处”“学工部”等少部分专职教师们的奔忙里。许多教职人士,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还是“隔岸红尘忙似火,当轩青嶂冷如冰”。

究其由,一来因为岗位属性,似乎“事不关己”;二来“象牙塔”思维作祟,本身对外界缺乏了解,有心却无力。笔者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因这“重要”身份,于2009年底调入学校,工作在校报编辑部,一个稍显“”与“”的教辅岗位,本与学生就业无直接关联。十余年来,却在实践中体会到:把“就业观”融入日常工作理念中,会让一个冷门的岗位也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第二课堂”助力学子就业

悟到该理,源自2012年。笔者带的第一批学生记者进入大四,开始忙就业的事。11月中旬的某天,来自土建学院的一名大四学生编辑,激动地分享了一个消息:中国华西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来我校招聘,在一堆投简历的人中,他的学习成绩、综合排名都不靠前,却因在校报采写过的文章、编辑过的版面、策划组织过的专项活动吸引了HR的注意,跟他聊了许久,并很快签订了三方协议。毕业之后,他如约进入该单位。工作多年,他还不时与笔者交流,有专业打底,再加上校报锻炼出来的特长,让他在工作中如鱼得水。

此事,对笔者触动颇大。此后数年,每到招聘季或研招面试季,总有学子“报喜”:因为在报编锻炼的经历,他们被某某单位(公司)优先录取,被某某学校额外加分;或者进入工作岗位后,因为采写这项特长,被破格提拔、重用……从2012到2021,足十年,在报编长期锻炼的学子已逾百人,他们组建了一个微信群,通过他们的交流,笔者发现,他们的就业满意率几乎满分。

这样的消息,愈加鼓励着笔者,不断将正确的就业观,主动融入校报编辑部这个高校“第二课堂”的育人实践中去。

自找麻烦” 锤炼学生过硬素质

这种实践,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和完善,方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取得更好的效果。

其一,过硬的本领,是就业的基石。“零逃课率”“零挂科率”,是校报编辑部的准入门槛。高校有些学生社团中,曾一度出现一种不良现象:学生过度热衷社团活动,遇事就请假,甚至逃课,学习成绩差还振振有词。校报编辑部从学生进入社团开始,就让他们明白一个道理:学生的第一要务,永远是学习!用人单位首先看中的基本素质,也是你的学习,其它荣誉,都只是“锦上添花”。只有脚踏实地的人,才有资格说,路就在我的脚下。能在繁重的学业和忙碌的报编工作中妥善安排时间的人,进入工作岗位,更能游刃有余。

其二,扎扎实实锤炼学生技能,是带学生团队的指导思想,为此,指导教师需有“自找麻烦”的精神。

对于学生团队,既是“”,更是“”,且以“”为主导。以处理一篇寻常稿件为例,笔者直接着手,可能只需两个小时。而我们的常规处理方式,先由学生动手,他们从找人到采访、写稿,一般会花去两天的课余时间。稿件完成,老师再重新校改,甚至推翻重写,需要的时间更多。看似“事倍功半”,但学生经过这种实际操作,人际沟通、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各项能力都能得到极大的锻炼。同时,高校中的采访一般集中在优秀人物、先进事迹方面,这样的采写活动,也是向优秀“看齐”的过程,可谓“一举多得”。

为给学生创造更好的锻炼平台,我们在印刷合作单位招标过程中,特意把“协助指导学生团队提升编辑技能”作为重要的服务内容。最后中标单位特意指定专业人员,辟出周末一天时间与学生“陪练”,最后再由笔者从头修改。于办报而言,这是 “自找麻烦”;于育人而言,却是妙不可言。

年轻人天性好动、逐新,校报严谨的属性,会束缚大学生的创造力。为此,我们除了“自找麻烦”,还经常“没事找事”。比如,由我们发起的“西南科技大学抢新闻大赛”,已连续举办了十届,全校各学院(部门)的新闻中心均参与其中,赛事从前期筹备到笔试出题、赛场安排、赛后评选,均由学生团队全程实施。此外还有“重走西南科大路”“我最喜爱的西南科大教师评选”“校报读者节”“新书品读会”“科大牛人专项采访”……十余项富有特色的主题活动渐成校园品牌,将学子的课余时间从“追剧”“游戏”中抢夺过来。

激流勇进助学子赢得先机

十余年的办报过程中,我们凝练出了“千方百计寻找线索”“千辛万苦采写新闻”“千锤百炼奉献精品”“千姿百态走近读者”的“四千”办报方针。

2015年6月,当代著名作家、最年轻的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阿来先生,应邀来学校作讲座。在从四川省作协来学校的途中,笔者全程陪同,采访内容已详尽,但未告知学生记者。当年的报编学生部长、新闻专业大三的王杰同学带队领取了一项特殊任务:“独家专访并索要一份阿来先生给校报读者的签名寄语。

他们准备好了签名纸笔,信心满满地去了讲座现场。读者互动环节,他们率先举手提问,但讲座一结束,阿来先生就被热情的学子们包围了,他们根本挤不进去索要签名,于是给笔者打来电话,问怎么办。笔者回答他们三个字:“继续跟。”走出礼堂,他们立即跟上,阿来却快步上了一辆小汽车,去到文艺学院和教师团队座谈。他们又傻眼了。笔者告诉了他们阿来的下一个行程,他们跑步前往文艺学院办公楼,却被挡在了门外,阿来的意思,不接受任何采访。王杰沮丧地电话过来:“老师,确实没办法了……”笔者鼓励他们:“不要放弃,再坚持一下。”随后,笔者给组织讲座的老师悄悄打了一个电话,请他帮忙带学生进去。一个小时后,王杰欣喜若狂地回复:“老师,我们不辱使命!”他们不仅拿到了签名寄语,还又采访了好几个问题。

当年,这期关于阿来先生的采访报道,连续获得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和四川省高校校报协会的通讯和版面类好新闻作品奖。王杰同学后来保送至暨南大学读研,及至毕业工作后,回忆起这段经历,还意犹未尽:付出越多,收获越大;克服困难,勇者自有千方百计,怯懦者才会觉得万般无奈;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激流勇进者方能领略江河源头的奇观胜景……这样的品质,正是用人单位特别看重的品质;这样的品质,也不断浸润着校报编辑部的团队文化。

让“难题”成为时代进步“加速器

大学生就业,关乎一个学子的一生,关乎一个家庭的悲喜,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与和谐稳定……作为一名教职人员,应当成为行业的“触角”,不仅可以帮学子提供广泛的就职信息,还能帮学子进行筛选比对,特殊时刻,甚至是学子就业的“保证人”。笔者有一次与环资学院王卫红老师出差,她是四川省首批高校“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集思慧图”的负责人,偶遇重庆市某著名设计院的负责人,席间聊起学子就业的事情。王老师热切推荐自己专业的学生,该负责人说:“我对你们的学校不太熟悉,但就我对你的了解,你的学生,我肯定信得过。你推荐两个人来……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名合格的教职工作者,是随时把学生装在心间的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是不管身在何处,也要心怀天下的人。在破解大学生就业难这项时代命题面前,我们不能作“当轩青嶂”“隔岸观火”,而要勇担使命倾力参与。相信有千千万万教职工作者的全面助力,有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项命题,将会成为推动我们时代进步的“加速器”。

(校报编辑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