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温暖的“民生答卷”

05.05.2015  14:17

  路越来越好走了,村寨越来越漂亮了,看病买药更方便了,群众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回望彝乡甘洛百姓的生活,一幅幅温暖的民生图景映照着万家灯火。

  近年来,甘洛县将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实事放在突出位置,不断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在大渡河畔、书写了一份温暖的“民生答卷”。

  打破阻隔

  大山深处告别行路难

  “以前,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到乡镇去赶场,来回得走一天。现在好了,修通了环线公路,周围团结、里克、拉莫、田坝、嘎日等10多个乡镇串了起来,出行方便多了。”说这话的是甘洛县嘎日乡顺河村村民陆富贵。

  甘洛县山大沟深,大部分村庄坐落在高寒山区或二半山区,多年以来,群众饱受行路难之苦。没有路,每到收获季节,山里产的核桃、花椒、蔬菜等农产品往外运输成了最愁人的事。

  “群众的期盼就是我们党委、政府行动的指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近年来,甘洛县各级党委、政府把修路作为改善民生的大事要事来抓,一届接着一届干,使彝乡甘洛山区的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在甘洛县交通局副局长宋武记忆里,甘洛县在每年实施各类交通项目的同时,都把编制了扶贫攻坚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乡村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作为重点。这个县确定,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县所有乡镇通油路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仅2014年,全县投资近1亿元,建成通村通达通畅公路建设52公里、安装路侧护栏69.9公里。

  目前,甘洛县28个乡镇中,除重大项目实施影响的1个乡镇外,其余乡镇全部通了公路;全县225个行政村中,有近90%的通上了公路。

  扶贫攻坚

  实现小康不再是梦想

  在甘洛,贫困是绕不开的话题。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甘洛的基本县情。2014年,甘洛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286元,虽然同比保持了15%的增速,但和兄弟县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截至2014年底,甘洛县仍有贫困人口近5.6万人。

  如果说道路建设为的是打破群山阻隔,那么如何让甘洛贫困群众早日脱贫,与全州、全省、全国人民同步实现小康,则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甘洛县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面对的历史考题。

  “赶考永远在路上,考题永远在人民心中。

  多年来,甘洛县历届领导班子都把扶贫攻坚作为统揽全局的中心工作来抓。特别是2014年,甘洛县把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集中、扶贫工作难度最大的乡镇、村,划分为特困片区,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和帮扶力量,以“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方式,在有限时间内集中力量突破,补齐短板制约,形成了扶贫攻坚的“拳头效应”。

  踏着阳春四月的脚步,走进位于高寒边远山区的特困片区——吉米片区,一个个漂亮的彝家新寨在暖阳的照射下格外抢眼,宽阔平整的通村路、入户路把家家户户串联起来。每个村里,村小学、卫生所、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场所一应俱全,昔日的穷山沟充满生机和活力。

  特克拉尔村村委会主任阿木热呷告诉记者,通过特困片区扶贫开发,贫困村如今成了扶贫示范村,村里人住上了新房、接上了宽带、开上了小汽车,学生上学近了,小超市也开到了家门口。

  惠风和畅

  山乡群众尽享福祉

  “没想到还能住进这么好的房子。”近日,记者在地处高寒边远山区的甘洛县阿嘎乡苟曲村采访时,受益于彝家新寨建设户的村民苟尔发甲指着宽敞明亮的新房,很是激动。

  过去20多年,苟尔发甲一家四口挤在不到60平方米的土木结构危旧房里生活。2014年,在彝家新寨建设工程中,苟尔发甲家被纳入改造计划,国家和省、州补助了2万多元,加上自己家多年的积蓄,建起了一砖到顶的新房。

  2014年,甘洛县投资1.9亿元,共实施彝家新寨建设1716户,实际实施达到了3637户,极大改善了贫困山区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条件。

  对于居住在高二半山上的甘洛县新市坝镇拉尔村的120多户村民来说,刚刚过去的冬天,他们不用像往年一样到河沟里背水吃。2014年,在水务部门的帮扶下,村里人吃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70多岁的木吉布铁老人高兴地说:“往年腊月里,河沟里的水结了冰,我们就把冰背回家,等融化后再用。现在,水龙头一拧,清亮甘甜的自来水就流了出来,真是方便。

  同时,甘洛县还实施了乡镇敬老院、城市棚户区改造、乡镇、村学校、卫生室建设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一批关乎百姓冷暖的实事好事,让广大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2014年,甘洛县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低保、养老、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事业不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群众幸福指数不断上升。

  (施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