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巨匠 张大千与故乡的丹青缘
张大千临摹五代水月观音图轴。
张大千巫峡清秋图轴。
张大千仿唐寅莲花图轴。
张大千西园雅集图屏。 四川博物院供图
800余件作品留在四川——
□本报记者吴晓铃
1月16日,国家博物馆20世纪名家系列展的重要项目——张大千艺术展盛大揭幕。张大千金碧山水代表作《华山云海图》、敦煌临摹的最大尺幅作品《临晚唐劳度叉斗圣变》等珍品惊艳亮相,吸引了不少观众。
令人惊讶的是,这次艺术展上的张大千作品,超过120件(套)来自四川博物院。张大千出生在四川内江,抗战时期曾从北平回到四川躲避战乱,此后留川近十年,在四川各地留下墨宝。尤其敦煌之行后回到成都,留下大量临摹壁画。1955年,张大千发妻曾正蓉携家人,将他留川的400多件作品捐献给当时的四川省博物馆。
如今,四川博物院的张大千藏品达726件,居全球首位。它们与四川各地珍藏的近百幅张大千画作一起,汇成张大千留给故乡的最独特文化遗产。
一
敦煌临摹巨作炫目震撼
作为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代宗师,张大千多才多艺,其诗、书、画、印、鉴堪称五绝,被徐悲鸿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尤其是张大千1941年赴敦煌临摹壁画两年多,对他后期泼墨泼彩的创作形成决定性影响。而他在敦煌临摹的195件壁画、356件白描稿,便珍藏于四川博物院。
1941年,张大千奔赴敦煌。在敦煌临摹的两年多,他用敦煌壁画原有的技法甚至原材料,临摹了大量画作。这批壁画临摹精品中,包括尺幅最大的《临晚唐劳度叉斗圣变》、人物最多的《观无量寿经变》、仪态最为优美的《水月观音像》等画作。
四川博物院典藏部主任彭代群说,《临晚唐劳度叉斗圣变》临摹于敦煌莫高窟第196窟西壁南北两侧,它长9.25米,高3.45米,是晚唐壁画最大、最完整的一幅。在约30平方米的画布上,张大千还原了壁画庞大的场景和丰富的细部,着色饱和,以红、绿、蓝、白为主,华美炫目,令人震撼。
从张大千留存的数十张此壁白描稿可见,当时因场地所限,张大千只能将壁画分区域在白描稿上描摹下来,再按壁画比例画到画布上。要绘制如此巨大的画布,简单的缝接避免不了针孔线缝,尤其画布拉开以后,针孔缝眼就会更加粗大。为此,张大千从塔尔寺请到擅画唐卡的几位喇嘛相助。他们先用羊毛熬成胶状,然后添加生熟石膏,制成涂料。等画布拼缝好,用木框绷紧,然后涂胶,涂料干后,再用极光滑的鹅卵石反复涂胶打磨。“布面精细光滑,从摹本正面完全看不到缝接的痕迹。”彭代群说。
这样的敦煌临摹巨作不止一幅。此次亮相国博展出的《观无量寿经变》,是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中人物最多的一幅。在经变故事的“极乐世界”中,有微波荡漾的莲池、有庄重华丽的楼阁亭台。无量寿佛端坐中央,两侧及廊阁是诸佛及诸菩萨。整幅画作构图紧凑严密、层次有序、宏伟壮观;人物超过百人,各具仪态。粉绿、朱红的基调,令画面色彩对比强烈,摄人心魄。四川博物院首席专家魏学峰说,这幅画还精细描摹了近50种唐代乐器,对研究唐代音乐史也有很大帮助。
张大千一生酷爱画观音像,在敦煌临摹期间,绘制于五代的水月观音壁画,便被他精心复制。馆藏于四川博物院的《水月观音像》,在魏学峰看来“既用典雅的色彩体现了壁画的装饰性,又体现出中国画的写意”。这幅水月观音图张大千本人甚是满意,此后多次绘画。去年年底,张大千的一幅《水月观音》便在北京嘉德的拍卖中,以1.012亿元成交,创其人物画最高价。
魏学峰说,敦煌之行对张大千产生的一大影响便是作品要有大气象。因此敦煌归来以后,张大千开始了大画创作,其中长约20米的《长江万里图》便是其晚年的杰出代表。《拥衾仕女图》等仕女画,不仅人物从纤弱走向健美,敦煌藻井图等大量鲜艳的色彩和繁复图案,也用在了他的人物画中。
二
“镇馆之宝”见证文化往事
除了敦煌临摹壁画,张大千留在四川的画作大多是回川期间创作的各种山水、人物画。这些佳作见证了张大千与文人雅士的交游往事,半个多世纪后,更成为各大收藏机构的“镇馆之宝”。
张大千留在四川的画作中,有不少可以看出他和四川名流的交游,以及在川的活动轨迹。
在国博的张大千艺术展上,来自川博的《巫峡清秋图》,与荣宝斋的《华山云海图》一起,成为张大千金碧山水的代表。1938年,张大千回到成都,举家前往青城山居住。此后十年,除了敦煌时期,青城山是他的主要居住地之一。清幽的山居生活和美景,孕育了不少传世佳作。这幅《巫峡清秋图》便创作于青城山。张大千在题款上写道,“调寄杏花天,写呈山腴仁丈教正”,可见他与林山腴等文人雅士的交集。
作画之外对戏剧也颇为喜爱的张大千,与京剧大师孟小冬、川剧名伶陈书舫等也相熟。1941年,他专门为陈书舫创作了一幅《为陈书舫写影图轴》,不仅亲笔绘画,还邀请谢无量等人题款。后来,陈书舫将这幅画作捐给了川博。
张大千敦煌之行耗资约5000两黄金,这不仅让他被迫出售大量自己收藏的古画,回到成都以后,还得作画还债。魏学峰说,张大千在成都举办敦煌临摹画展以后,因为喜欢《水月观音像》,又在1945年重新创作了一幅。画作一出,达官显贵、字画藏家争相购买。当时的四川省教育厅厅长郭有守觉得这样一幅重量级作品私藏实在可惜,于是建议四川省政府主席张群,请出画家姚石倩牵头买下这幅画,后来画作珍藏于新都宝光寺。
张大千留下的这些画作,早已成为各大文博收藏机构的“镇馆之宝”。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收藏的张大千画作中,《李杜索句图轴》和《杜陵浣溪行吟图》的主题均和诗人相关。四川省文化馆馆藏的《武侯像图轴》,则是张大千1946年游武侯祠后所作。
张大千爱荷,一生画荷无数。收藏有张大千《墨荷图轴》的就有成都文殊院、都江堰市文物局以及峨眉山博物馆,省文化馆收藏有《朱荷图轴》,省美协有《白莲图轴》,成都市档案馆则有《天女散花图》……
三
84方印章刻下非凡才华
张大千在书法、篆刻上也自成一家。酷爱用印的他,不仅请名家为他治印,自刻印章至少也超过百枚。四川博物院馆藏的张大千印章84方,其中有近10方就由他亲自篆刻。
魏学峰说,张大千以画名世,但其独具风格的书法和篆刻多被人忽视。“抛开绘画,他的书法放在20世纪也可称大家。”
张大千早年师从清末民初的著名书家李瑞清和曾农髯二人,潜心学习书画。拥有超常临摹天赋的张大千很快就掌握了李瑞清书法的精髓。他有一次写了一副对联,故意告诉李瑞清侄儿是老师所书,对方竟然分不出真伪。
20世纪30年代以后,张大千书法开始酝酿变化,在两位老师的基础上,结合黄庭坚字体,再苦心钻研“石门十三品”中的北魏石刻《石门铭》等,其笔法渐渐形成跳荡灵动、清隽奇肆的“大千体”风格。在川博馆藏的《张大千赤壁后游图轴》等多幅画作上,都可以看到张大千的长题款或多次题款,这在历代书画家中也十分少见。不过中国素来有“书画同源”的传统,张大千独特的“大千体”在他的绘画题款中充分展现,也令书法和诗画得到完美统一。
令人惊讶的是,张大千留在川博的藏品中,还有84方他的自用印章。魏学峰说,张大千自己曾说一生用印3000枚左右,常用的就有约300枚。张大千是著名画家,篆刻家都以为他刻印为荣,而张大千本人也是西泠印社早期社友,一生都刻印不断。再加上他本是画家,即使刻印也讲究构图,比一般印章多了意趣。
在张大千所用印章中,篆刻大家方介堪是他的最爱之一。张大千买到《韩熙载夜宴图》时,专门请方介堪刻了“雁昵楼”印章,表达对此画的亲昵之意。篆刻家顿立夫同时还为他刻了一方“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以表张大千无论如何也不会离开这幅画的心志。
此次赴京展出的“千秋万岁”印章,背后还有一段美丽的故事。印章上的“千”指张大千,“秋”则指出身上海望族的李秋君女士。李秋君是张大千红颜知己,早年结拜为兄妹。魏学峰说,张大千早年的大风堂弟子拜师,必同时拜李秋君。1948年,张大千50岁,他的画展也即将在上海举行。为庆贺自己与李秋君的生日,他亲自用寿山冻石刻下“千秋万岁”两枚印章。两枚印章一个朱文、一个白文,分别由张大千和李秋君所执。最终,这枚留在四川的朱印被曾正荣捐给了川博。
四川各地馆藏张大千作品一览(部分)
在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中,四川在川博之外,还发现近百幅张大千作品,其中四川省文化馆、四川大学等的收藏不仅数量较多,有的还保持了较好品相。
四川省文化馆:珍藏了张大千1944年创作的《金碧山水图轴》《临管仲姬竹窝图横批》《松下弹琴图》《朱荷图轴》以及1945年创作的《临南唐顾闳中斗鸡图轴》等。
四川大学:馆藏多幅张大千画作,其中《黄山云海图轴》《黄山莲花峰图轴》分别创作于1939年和1947年,均为张大千回川后根据此前采风创作。
江油李白纪念馆:《临宋人滨头庐尊者渡水图》(1944年作)。
宜宾市博物馆:《桐荫高士图》。乐山大佛乌尤文化保护管理局:《临流远眺图轴》(1940年作)、《浅绛山水图轴》。
成都市博物馆:《临董其昌山水图轴》《钟馗图轴》等。
资中文管所:《留得残荷听雨声横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