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邡蓥华镇:“一主线四治理二融合” 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12.05.2022  09:24

  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11日电 (曾征  徐正涛)在推进人居环境治理提升中,德阳什邡市华镇按照高标准要求、高质量打造、高效能推进,以红峡谷为试点,探索形成了“一主线四治理二融合”机制,提升了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

  “一条主线”统筹干劲大

  蓥华镇以“党建引领”核心牵引为主线,使新时代人居环境治理既步调一致又充满活力。

  “我们在开展环境治理、提升时,从村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对村民反映最集中、最强烈、最需要的事项逐一梳理、逐一细化,形成有认同、可操作性的实施标准细则。”红峡谷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李洪贵说,同时,将村规民约、村庄保洁制度、红峡谷村“环境日”制度、村民自筹环境卫生治理费用制度等全部规范纳入村民自治章程。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村党支部统筹,村组干部响应,红峡谷村的老党员、老干部和群众代表纷纷加入,组成“1+2+3”的6人小组(即1名村干部+2名老党员、老干部+3名群众代表)模式,对以村民小组为单元开展“乡村治理·院落共建”活动的农家聚集院子,每季末进行1次环境卫生交叉检查、打分。

  “四项治理”齐抓冲劲猛

  红峡谷村坚持以“党建+人居环境”,把筑牢支部堡垒根基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贯穿人居环境整治各方面全过程,努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着力在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河道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四项治理”中下功夫。

  近年来,因为红峡谷村的乡村酒店、农家乐、民宿经营户增多,产生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也随之增多,原有的机制和设备显得乏力。于是,村党支部牵头全面设计和统筹,争取各级项目支持、社会捐赠、发动村民自筹。目前全村已建设7个污水再处理一体化设施,对农家乐、乡村酒店、民宿以及农户经油污分离池、化粪池处理过的污水,再由一体化处理设施集中进行环保处理,日可处理污水600余吨。

  在推进生活垃圾治理中,红峡谷村不但完善了“村、组、院、户”的“四级”网格化管理机制,还严格落实了“户分类—组收集—村转运—镇处理”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形成“人人头上有指标,人人肩上有责任”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在清单式推进河道治理中,该村按照“3456”工作体系,落实“三项制度”,梳理“四张清单”,坚持“五大原则”,围绕“六大任务”,“零容忍”整治河道违章搭建,规范河岸摆摊设点,严格落实河长每周不少于2次常态化巡河任务。

  在村容村貌提升中,该村以“一拆二立三栽四建五规范”举措,拆除乱搭乱建215处,消除无序发展的思想;规范统一规格、颜色、字体、样式的农家乐、民宿标识标牌62个,根植自力更生发家致富的意识;在村民房前屋后、红峡谷廊道栽种绣球2000余株、杜鹃花1000余株、红枫树苗300余株,栽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建300余平方米健身广场、安装3套健身器材等公共设施,建设幸福美丽的家园;规范川西红枫岭、川西第一漂景点临时摊位45处,规范旅游经营秩序。

  “两个融合”互促后劲足

  如何将好环境长期保持下去?李洪贵表示,红峡谷村用发展描绘出环境治理最亮丽的底色,以“发展中治理、治理中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理念,走出了一条“治理”与“发展”相融共生新路径,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成色更足。

  一方面注入环境治理提升的“灵魂”。坚持走“治理+发展”路径,在开展人居环境治理提升时,兼顾旅游产业发展,完善红峡谷栈道入口标识标牌、休闲座椅、卫生间等基础配套,支持川西红枫岭、川西第一漂旅游景区提档升级,带动发展乡村酒店3家,农家乐82家,民宿21家,茶铺、小吃摊等旅游小店25家,通过多元途径促进村民增收,增强村民获得感,激发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治理的热情。

  另一方面则是激发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走“发展+治理”路径,突出在高品质人居环境治理提升中村集体经济地位,推行资源转资本、资本转资金、农民转股民的“三转”群众增收新路径,成立了“红峡谷乡村旅游发展合作社”,制定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各项章程,合作社收益按参与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发展基金三部分进行分配使用,不仅改变了村民传统生产方式、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提高了村民生活质量,还进一步增强了村级组织号召力和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提升美化的内生动力。

  2021年,红峡谷村先后荣获“四川省第二批基层治理示范村”“德阳市乡村振兴示范村”“什邡市人居环境整治村(社区)洁美行动先进村”等荣誉。(完)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