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三跨生”的考研之路

09.05.2014  18:32
作者:王明翰 来源:理学院

  
   人物简介: 王明翰,理学院2010级化学生物学专业学生。现已被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文学院录取,攻读比较文学硕士。

  我是理学院一名普通的大四学生,本科所学专业是化学生物学。大三上半学期开始打算考研,经过一年多努力,现已被南京大学文学院录取。

  按照通常的说法,我是跨地区、跨学校、跨专业的“三跨生”。考研并不是必需,只是一种选择。但我想如果把我的经历分享给大家,也许能为那些准备考研,尤其是打算跨专业追求自己兴趣爱好的同学增添一些勇气和信心。

   曾经是“学渣”

  也许在大家心目中,考研只是为那些认真用功、专业课基础扎实的同学准备的,也只有这些同学才可以考上自己心仪的学校。但事实上,就我的本专业来说,从大一到大四,我都是不折不扣的“学渣”。每次期末的班级排名,我的成绩都排在几乎末尾的位置。很多课程的分数也只在及格边缘徘徊,这还得感谢老师们高抬贵手。大一大二的两年,成绩糟糕不说,还很少参加学术和社会活动,没进实验室,没入学生会,也没加社团。每天的日常就是宅在寝室看电影打游戏,偶尔去图书馆看看课外书,或者和同学们出去玩。

  这两年的日子,无疑过得很快活。但是有一天我终于觉得,如果四年都这样混下去,那么毕业时的我无疑会成为一根废柴。

   还是决定考研

  其实考研的想法我很早就有,只是看身边有很多同学谈起,于是随大流地准备考一个生物方向的研究生。其实那时“考研”两个字更多是挂在嘴上的一句空话。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发觉得,我对自己的专业并没有很大兴趣,只是迫于家人压力下的选择。如果勉强继续深造,无疑是自欺欺人,白白浪费青春。受身边一个准备跨考同学的启发,我也打算去考一个我所喜欢专业的研究生。

  我从小喜欢文学,平时自己也喜欢写一些东西。在经过仔细的分析权衡后,我觉得文学应该是我的长项,并且自己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可以将它作为我的专业领域。虽然天赋有限,但如果认真努力,也许能够小有所成。于是便这样决定了。

   从零开始

  大三上学期我萌生了跨专业考研的想法,但仍没有明确地去了解专业和学校。因为高中时很向往南大,又听说南大的录取比较公平,便把目标定成了南大。另外由于偶然的原因接触到“比较文学”这个概念,有了一些了解后便把它定成了报考的专业。经过一番了解,我抱着“不行就二战,二战不行去工作”的态度开始了自己的复习。

  尽管自觉得对文学有一定的基础,但我的专业课知识仍然是零。因为之前并没有翻过文学类课程的专业教材,于是一些都得从头学起。刚开始的时候也是摸门不着,复习进度和效率都很慢。但因为笨鸟先飞,所以也不是很焦急。经过慢慢的摸索学习,对考研所需的知识框架渐渐有了轮廓,复习起来也得心应手了。

   甘苦之路

  对于我来说,文学实在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所以复习并不枯燥,看到会心处还能一笑。尽管看专业书的快乐暂时还比不上电脑游戏,但仍然能保证较长的学习时间而不感到厌烦。这一点,我觉得是今年能够被录取的关键。

  然而考研作为一个选拔性考试,紧张和压力还是有的。越是复习到后期,越是感觉到自己知识储备的不足。同时,毕业将至,论文和双选等事纷至沓来,不免对自己的选择产生焦虑和疑惑。尽管如此,我还是坚持下来了。现在想想,如果在最后放弃,那么就可能会是另一种结果。大约黎明之前,便是最黑暗的吧。

   南京四日

  从考场出来的那一刻,实在是无比的轻松,感觉无论结果如何,这一年的事情总算有了一个了结。可能是运气比较好,有两道大题我曾做过一模一样的原题。大概是重视基础的缘故,有不少本来不会的小题也在考场上硬是想了起来。总而言之是超常发挥了。

  接到复试的通知并不感觉十分意外,因为初试过后的自我感觉确实很好。大概是对复试的内容比较茫然,也并没有充分准备。只是到赶到南京,在学校门口见到“南京大学”四个大字的时候,觉得努力了一年多只为见她一面,不管怎样也算是值得。

  考研的这一年时间,我感觉最大的收获并不是一张研究生的准入证,而是一段人生的经历。我喜欢在图书馆复习,泡一杯茶,看着窗外的蓝天白云与青山,眼前就是自己喜欢看的书,这样的生活确实惬意。即使没有录取,也能从这种经历中收获知识和快乐,若是如此,便是一个幸福的人了。

  所以考研对于一个人来说,虽然不是一件大事,却是一件重要的事。而事情之所以重要,更多在于它有着怎样的意义,在于这件事本身。所以,不要关心终点,只管享受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