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周这场“大考”,我们及格了吗?

07.10.2014  13:52

    新华社银川10月7日专电 题:黄金周这场“大考”,我们及格了吗?

    (新华社记者 赵倩)

    “十一”长假已近尾声,与之相关的新旧“槽点”仍频出不穷。其实,从数以亿计百姓集中出行和消费背后来看,“十一”黄金周像是一场国民“大考”,考验着百姓出行文明程度、旅游市场的服务功能、监管部门的责任落实等方方面面。

    自1999年“黄金周”出现以来,“十一”长假便成为国内居民旅游消费最为集中、旅游人员流动性最强的公休假期。据预测,今年“十一”期间旅游市场将接待4.8亿人次。数以亿计的人员流动和消费对诸多行业的“综合素质”都是极大的考验。

    游客无疑是这场年度“大考”里的主体“考生”。近几年,有关文明旅游的话题频繁地出现在我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游客的旅游文明指数也有提高。但是,海边每日留下的几百吨垃圾,“顺手牵羊”捎走景区泥塑小人等行为还在提醒每位游客,文明与否只是一念之间,文明的行为不是作秀,而是尽一名游客应尽的义务和对他人旅游权利的尊重。

    已经实施一年的《旅游法》对旅行社强制购物起到了震慑作用,但黄金周旅游消费市场乱象却始终禁而不止。“大雁塔照相被索1380元”“东极岛‘宰人’的海鲜”等,这些商家“坐地起价”的行为暴露了经营者诚信的缺失和监管的疏漏。

    盘点今年“十一”黄金周网络热点,还有景区对游客吐槽的回应。比如游客“抱怨‘天涯海角’的几块石头不值100多块钱”,景区回应称“票价由市场决定,每块石头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游客吐槽“凤凰古城148元门票太贵,景点雷同”,景区则用“这么好的地方留不住你”来回应。游客与景区的“博弈”实则是明示景区管理者和经营者,摒弃景区门票“逢节必涨”的观念,同时在提升旅游服务,完善景区功能上下工夫。

    黄金周“众生相”有假日经济的客观规律,但也凸显了我国旅游业现状和国民迅速增长的旅游需求之间的矛盾。在争议和吐槽声中,“十一”黄金周走过了十多年,我们不妨将这一年一度的长假当成能够反映各方“综合素质”的考试,看自己是否交出了及格的答卷。(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