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子熟了!外国语学院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结硕果

13.06.2023  16:30

6月是成熟的季节,到处是收获的喜悦。6月6日芒种时节,外国语学院2022级的446名同学们收到了一份专属礼物——一瓶金黄的麦粒。“这是我们亲手种的麦子,我要把这份礼物珍藏好!”拿到礼物,西语2203班的胡兴越同学激动地说。这份来自于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硕果,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劳动带来的快乐。

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

学校始终高度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特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鼓励学生在劳动中磨炼意志、淬炼成长。许多学院充分利用教育基地把劳动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让学生走出校门,真正将实践体验和劳动教育结合起来,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

去年11月19日开始,在不到一亩的种植田里,外国语学院2022级的同学们从除草去石、平整土地开始,施底肥,播种、浇水、除草、施肥……在大家的精心照料下,10天后种下的小麦便顺利发芽,田间探出的一棵棵绿苗是冬日里的别样的生机勃勃。经过5个月的精心培育,小麦长势一片大好,金灿灿的麦穗把一株株麦秆压弯了腰,风吹麦浪滚滚香,丰收的喜悦荡漾在每一位外语学子的心中……5月21日,同学们热情高涨地开始收麦子。“收割时,一手手心朝外握着麦秆,一手持着镰刀,朝根部割开。”同学们撸起袖子干了起来,沉甸甸的麦身随着镰刀的划过又排列成一行行麦秸,经过纯手工棒槌的敲打使麦粒、秸秆有序分离。脱粒后收获的麦子是大地给予沉甸甸的礼物,饱含外语学子的艰辛付出,也蕴含着学生们对劳动的热爱。一种一收之间,不仅是辛勤汗水的滴落,更是同学们对劳动价值、劳动精神的切身体悟。

一次劳动   一次成长  

考虑到“生多地少”的实际,为让每一名学子都充分参与到劳动教育实践中,外国语学院采取分专业、分时段的方法进行全覆盖劳动教育。从整地、下种、施肥、浇地、追肥等,外语2022级学子都全程参与,分组轮值,在不到一亩田的田间地头,几乎每周都能看到师生忙碌的身影。最初的播种由2022级日语和西班牙语专业的164名同学在辅导员张蜀皖的带领下负责完成。在麦苗管理期间,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282名同学在辅导员焦科慧带领下,接续负责后续的田间管理直到收割。炎炎烈日,同学们在田间地头挥汗如雨地劳动,辛苦繁琐的劳作磨砺了同学们的意志,更深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不易,更加珍惜粮食,关注国家粮食安全。

种教育  共同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全面加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更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劳动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外国语学院的老师们与学生一起劳作,在劳作中指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农具,在田间地头与同学们畅谈劳动价值,分享劳动体验。

辅导员张蜀皖:“作为一名新手辅导员,带领同学们完成小麦种植对于我来说也是一项挑战。从筹备到实施再到收获,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从最开始的一脸茫然到后来的得心应手。当看到同学们在田间挥洒汗水,热情洋溢,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劳作中,此时劳动的意义不言而喻。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就是希望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的劳动教育,为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养成劳动的习惯。

西语2201孙伟杰:“一路耕耘一路歌,我们曾在这片土地上挥洒过汗水,共同播撒下希望,感受了丰收的喜悦,这份激情,这份感动,我不会忘记,我们也永远不会忘记。

日语2202陆悠:“在种植和收获小麦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发挥着不同的角色和才能,正如在社会中每个人互相依赖,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有机的整体。也正是因此,劳动者的权益和福利需要得到充分的保障和尊重。

劳动助力成长成才,奋斗创造美好生活。大学是实践场景最为密集的学段、与职业生涯直接接壤的阶段,抓好劳动教育,必须全面准确把握“实践”内涵,构建完善实践育人体系。科大学子们躬身实践,以汗水为墨,在劳动中记录别样的成长与收获。   

(王丽明 编辑)(外国语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