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归东阳关 川军将士将有“家”
骑马的李家钰(由采访者提供)
东阳关战场旧址(由采访者提供)
装备简陋的川军列队准备出征(由采访者提供)
山西黎城县位于太行山东翼南段,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发生过多次抵御日寇的战争。
1938年2月,2000多名川军将士来到这里,为保卫山西战死在太行山东阳关,用血泪和生命让黎城县人民永远铭记。
2014年9月29日,6位四川人再次来到东阳关。他们眼含热泪,洒下从家乡四川带来的白酒,祭奠先烈。他们都是川军后人,从成都跨越1300多公里来到黎城,在9月30日全国首个法定烈士纪念日,参加“铭记英雄,圆梦川军”纪念活动,寻找先辈的足迹。
未来,这片曾经的战场,将建起一座抗战英烈纪念园,让魂断他乡的英雄们有一个“家”。
历史镜头
2000川军喋血东阳关
“都是十多二十岁的娃娃,到离家这么远的地方来打日本人,就把命丢在这里了。”
1937年9月,47军军长、四川蒲江人李家钰奉命从西昌出发,徒步行军千里至宝鸡,后乘火车经西安、郑州、新乡至博爱,再徒步行军至山西长治,奉命驻守于此。全军两师七团共约二万人,军部设在长治。以104师的二旅四团驻长治一带,178师驻守潞城和东阳关。1938年2月,日军从河北方向进犯山西,与178师正面遭遇,东阳关战役就此打响。
今年已年过6旬的马爱华,是当时的47军178师副师长李卓夫的女儿。9月27日,在成都到黎城县的路上,她向记者讲起自己的父亲。“我父亲是黄埔军校成都分校1期的学员,1937年刚毕业,就被李家钰选为参谋,跟随川军出川抗日。后幸存于世,跟我生活在一起,活到90多岁高龄才离世。”在她的记忆里,父亲讲诉的东阳关战役,是川军打得最为惨烈的一仗。“战争打响是2月14日,是当年的正月十七,东阳关上狂风大作,风声就像狼嚎一样,天上还下着大雪。将士们补给不足,仍然穿着刚出川时的草鞋单衣。战争打响时炮火连天,不打时又冻得不行。”
“看电影的时候,老有人觉得战场上炮火连天的场景是假的,哪有那么多炮弹。但父亲告诉我,真实的战场就是烟雾腾腾,火光冲天,树枝泥块和炮弹一起满天飞。” 马爱华说。
战斗至2月17、18日,日军在当地汉奸王承祖的带领下,派一支约500人的轻装部队绕过正面战场,对川军前后夹攻,川军死伤惨重,军长李家钰不得不命令部队撤下东阳关,退守长治。
“当时的川军,每团只有一个机枪连共四挺重机枪,还有一个炮兵连共四门迫击炮。当时的军政部把47军评估为丙种军,战斗力第三等,相当于最末等,其作战的能力仅仅强于地方保安部队。”川军后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追寻川军抗战历史的何允中告诉记者。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川军将士靠步枪、手榴弹和大刀坚持阻击,阵亡2000多人,歼灭日军1000余人。
“惨啊,都是十多二十岁的娃娃,到离家这么远的地方来打日本人,就把命丢在这里了。”战斗结束后,当地百姓上山掩埋川军遗骸,当年还只有七八岁的东阳关长宁村人郑晚育随长辈上山帮忙,如今已经84岁的他仍记得当时的情景,“一到山上,到处都是尸体,牺牲的人几乎没有完整的。”
山西长治市民政局工作人员李兴旺是黎城东阳关人,家中年迈的舅舅也曾亲自见证这场惨烈的战斗。“老人讲川军说话都听不懂,个子小小的,大冬天的还穿着草鞋单衣,老百姓看不下去想送双棉鞋也不肯收,不偷不抢,军纪很严。”听老人回忆,掩埋的将士中,不少人是双手环抱胸前“笑”着死的,“天寒地冻,好多川军到死都保持着咧嘴哈气的姿势,冻得像是在咧嘴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