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县立体农业:一亩地一万元 向土地要效益

24.10.2013  19:18

 

茶套梨

(  陈敏  杨波) “一亩地一万元”,对于区位和地理条件好的部分农业地区来说,可能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地处丘陵向山区过渡地区的高县也明确提出,要打造蚕桑和茶叶两个 “省级万亩亿元示范区”,区域内整体达到“一亩土地农民年收入一万元以上”。

龙头带动主导产业收入占大头

      9月23日,在高县嘉乐镇正在打造的万亩亿元示范区里,片片桑叶青翠欲滴。正在采桑叶的蚕农卢正富告诉记者:“家里有5亩桑园,以前每季喂两三张蚕种。今年建了蚕棚,改了技术,春蚕就喂了五张,卖了9000多元,估计四季下来有3万多元。

      卢正富的信心来源于去年的技术改造,他家新建了标准化的小蚕专用蚕房和大蚕室外蚕棚,把蚕桑副业转换成主业来抓,把“蚕宝宝”从口袋式的堂屋转移到通风透气的蚕棚里。在多次参加各级组织的栽桑养蚕技术培训后,他逐渐觉得自己栽桑养蚕更“专业”了。

      高县探索出“公司+基地+协会(合作社)+蚕农”的发展模式,以高县立华蚕茧公司为龙头,带动蚕业发展,全县300多名技术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全面提升栽桑养蚕水平。去年,全县桑树保有量18万亩,发放蚕种17万张,产茧11.6万担,实现蚕桑综合产值4.67亿元。

      与蚕桑产业齐头并进的还有茶叶产业。高县依托早白尖茶业、川红集团两个省级龙头企业和峰顶寺茶业等4个市级龙头企业,采取 “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形式,带动全县3万余农户进行茶叶生产,90%的茶叶通过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进行生产和经营。全县已建成茶园面积23.05万亩,去年全县茶叶产量8712吨,产值5.5亿元。

在羊田乡茶叶万亩亿元示范区,该县龙头企业和农技部门免费发放太阳能杀虫灯100台、专用灯泡1000个、色诱黄板5000块,推进茶园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工作,通过提质增效增加茶农收入。示范区内的中心村支部书记杨兴奎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全村茶叶收入达到2500万元,预计全年茶叶收入超过3000万元。”该村现有茶园面积4000亩,照此计算,每亩茶叶收入近8000元,占了“一亩地一万元”的大头。 

立体开发发挥土地最大效益

      “我以前在外打工,一年只能挣几万块钱。后来我回乡发展蚕桑产业,如今一年能挣10来万块。”村民王代林高兴地告诉记者,他家里有15亩桑园,除了栽桑养蚕之外,他在桑林里还套养了土鸡,实现了“栽桑养蚕—桑园养鸡—鸡粪育桑”的生态循环立体种养模式,效益非常好。2012年,他家出栏优质山地乌骨鸡8000只,售鸡纯收入达12万元;养蚕45张,收入达8万元,加上小蚕共育等养蚕其它收入1万元,全年蚕桑综合产值20万元以上,亩桑年产值1.3万余元。

      桑园套养山地乌骨鸡,是高县蚕业立体开发、建设“万亩亿元”的新模式。“栽桑养蚕—桑园养鸡—鸡粪育桑”的生态循环立体种养模式迅速被当地蚕农自觉接受和推广,王代林所在的高家村有26户蚕农参与到桑园套养山地乌骨鸡中来,每年可出栏优质山地乌骨鸡2.2万只,产值可达240万元,户均产值超过8万元。

      围绕“蚕桑种茧丝绸产业良性发展,蚕桑茧附产物开发利用和桑园种植养殖立体开发”三大循环开发内容,该县在7个乡镇41个村的低山和丘陵区域建设了相对连片的10万亩产业带、1个核心示范片、2个加工研发中心。引导蚕农间作蔬菜等经济作物,大力推广“桑—菜—猪”、“桑—薯—猪”、“桑—草—猪(鱼)”等,促农增收。

      高县农业局茶叶站探索发展“茶套梨”种植模式,并从单一套种梨子发展到套种多种水果及名贵花卉苗木,不仅使茶农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获取了最大收益,还使茶园实现生物多样性,大大提高了茶叶的品质。“如今,我们村茶套梨有1516亩、茶套桂花60多亩、茶套银杏10多亩、茶套茶花100多亩。”杨兴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