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县:凝心聚力再攻坚 奔康路上阔步行
高县复兴镇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61户814人,全镇预脱贫人口主要分布在治安村、上坝村这两个省级贫困村和一个非贫困村仁共村。
近来年,该镇党委政府重点围绕“一超六有”,对照“一低五有”标准,紧抓上坝村和治安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村容村貌,建立村级发展基金,加强集体经济培育,全镇上下凝心聚力,稳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以奖代扶激活贫困群众创业热情
“这是今年五一劳动节,镇上开表彰会发给我的荣誉证书。”治安村一组建档立卡贫困户单均其双手捧着荣誉证书,骄傲地说。证书上赫然写着“劳动之星”,能成为劳动之星可不是简单地说说,从单均其一身黝黑的皮肤和一双粗糙的大手足以看出他为之付出的努力。
2015年,单均其家被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当时家里上有老,下有小,60多岁的老岳母体弱多病,需要人照顾还经常要看病吃药,40多岁的老伴身体不好,不能干重体力活,两个女儿一个已出嫁,一个正在上大学,生活的重担全压在他一个人身上。
“家里有两亩地,和三亩田,人勤快点吃饭是不成问题,但要看病上学就真的拿不出钱来。”一直以来,单均其家都是以传统的农耕方式维持生计,一年省吃俭用也才挣个2000多元,如何能增加家里的经济收入,解决实际困难是摆在单均其面前的现实问题,在帮扶部门和干部的帮助支持下,单均其搞起了土鸡养殖。
“因为没有技术,刚开始养得不多,所以收益也不高。”单均其说起当初的创业满怀感激,“帮扶干部看到我确实有干劲,给我买了个全自动孵化器,一次可孵化1500枚蛋。”除此之外,单均其还获得了C级危房改造资金7500元,厨房改造补助3000元,小额信贷3万元,产业周转金6000元,搬进了新房,建起标准的孵化室,扩大了养殖规模。
2016年,单均其仅靠养殖一项就纯收入3万元,成功实现脱贫。“今年打算再借点钱,建个蓄水池,扩建鸡舍。”如今,单均其家靠自繁自养,年出栏土鸡2000只,鸭800只,成了村里出名的养殖大户,因为鸡鸭都是纯粮食喂养,散放在竹林和水塘里,许多顾客慕名前来购买。
脱贫攻坚以来,该镇在政策、步骤、批次上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扶持,不搞“大锅饭”,对有强烈脱贫愿望和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贫困户集中力量优先扶持,让这一部分贫困户先脱贫致富。今年,该镇评选出了一批像单均其一样主动发展且有成效的贫困户,“我要脱贫”思想在贫困户中逐渐形成。
引进产业带头人带动脱贫致富
“让脱贫户脱贫不返贫,必须要有产业支撑,让脱贫户有持续增收的经济来源,发展产业是第一步。”上坝村副主任罗朝刚认识到,要让贫困户尽快尽早脱贫致富,需引进好的产业项目和致富带头人。想着这个想法,罗朝刚找到了自己的舅舅杜运林,杜运林是村里出名的能人,这些年在外干建筑挣了些家当,也一直想能为村里做点儿实事。“每年在我手里发出去的人工工资都有上千万,能不能在自己家乡搞点儿产业,让乡亲们也能挣点儿工钱呢?”杜运林一直有这样一个愿望。
说干就干,2016年9月舅甥俩在上坝村建起了黑斑蛙养殖基地。长期雇用周边贫困户到基地务工,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年终还可以分红。何江是该村贫困户,自基地开建以来,他便在这里务工,“每天80元的工钱,按月结算,一个月能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还不耽误在家务农。”
“今年养殖成功后,我们将继续扩大规模,搞特色养殖,再把这周边的荒山承包来搞经果林,发展乡村旅游。”罗朝刚心中以然有了更长远的发展规划,也正一步步实施着。
除了黑斑蛙养殖,该村还自身自然环境优势,引进业主建起了草莓种植基地、桢楠种植基地和荷花种植基地,一个个产业带动起了一批批贫困户的发展热情。
十三五期间,该镇将紧紧围绕“绿色发展、产业富民、文旅兴镇”定位,以狠抓经济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心,加强“七夕文化+北纬30度康养”文旅经济和“生态农业+电商平台”产销经济建设,进一步探索以“多农多畜”为载体的生态产业,加快以“一湖一山”为载体的绿色发展,推动以“一节一菜”为载体的文旅消费,突出“特色引领、优势统筹、稳健有为”,实现产业富镇、生态美镇、文旅名镇、和谐乐镇的新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