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吹响地理国情监测号角——国测六队西藏地理国情普查外业纪实
我们深信,在那千里冰封,人迹罕至的幽然绝境,你定有不为人知的容颜!西藏——你的壮美、神秘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而今第一次地理国情监测的号角响彻雪域高原,我们走进——西藏,站立在世界屋脊,为世人揭晓你真实而理性的一面。
院总工程师实地指导技术问题。 摄影:文森宝
2013年6月末,六辆越野车缓缓驶出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六地形测量队,挥别的人群渐渐远去,祝福的话语随风消散,前方3000多公里外的雪域高原,正等待着我们30多名测绘队员,前路充满未知。
作为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地理国情普查牵头单位,国测六队承担了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措勤、改则,日喀则地区仲巴、萨噶、吉隆、昂仁、聂拉木,面积约25.9万平方公里的地理国情普查任务,这比半个四川省的面积还大。3个多月的时间里30多名测绘队员,在人迹罕至、路况艰险、高寒缺氧、气候无常的雪域高原大跨度作业,不辱使命,圆满完成西藏地理国情普查外业调查与核查以及地表解译样本数据采集任务。
国家监控小组与作业人员合影。 摄影:彭国庆
未雨绸缪 精心组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基于高原作业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地理国情普查又是全新的项目,该队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出测之前充分考虑了各种潜在的困难,做好充分的准备,成立了以主管生产的副院长为指挥长的地理国情普查工程现场指挥部,明确了人员机构的职责分工。该队组织了生产技术培训,加强技术人员对技术设计书、技术规范的理解;制定了安全生产预案,组织拟参与高原作业的职工进行了全面的体检,提前发放了抗高原反应的药品以及劳防装备。该队还根据西藏的自然、气候特点,确定了在6月到9月这个气温相对温和,冰雪较少的季节开展外业工作,尽可能利用有利条件,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人员、设备的安全,降低了风险和劳动强度。
厉兵秣马 不拘一格
蓝天、白云、净湖;雪山、神庙、雄鹰……青藏高原的美景让不少初上高原的测绘队员欣喜异常,然而,该项目指挥长——文学虎却没有心思欣赏车窗外的美景。眼前这支队伍更多的是初上高原的年轻小伙子,尽管体力充沛,身强体壮,但高原作业经验比较欠缺,文学虎担心这些“新兵”是否能啃下这块硬骨头。在如此重要的国家任务中启用新人,看似大胆而冒险的一个决定,但却是出自院班子的深思熟虑。这些小伙子都是从任务前期内业工作中选拔出来的人才,与老同志相比在计算机应用、软件处理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投入到外业工作的目的就是让他们掌握地理国情普查全流程各个工序的工作,成为内外业一体化作业的骨干,成为能够胜任项目各个工序工作的人才。该队不仅仅要完成好西藏测区这一重要任务,而且要通过这项任务沉淀技术,培养人才,为未来的工作打下基础。
高原的雄鹰,翱翔于万里云天,但也要筑巢于大地上。对于文学虎和他的队友们首先是要确保此次任务万无一失。文学虎等人反复探讨,针对该队此次任务的人员结构特点,确定了老带新的作业方式,每个小组三个人,一老带两新,一内业两外业,人员轮换作业,这样大家在体力、经验、内外业工序上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并且每个人都有机会从事各个工序,同时也保证了人员的休整以及体能的恢复。
到达测区后,在正式生产作业之前,文学虎等人还专门组织人员在昂仁进行试生产,通过重点指导第一幅图的示范生产,及时总结问题,规范统一技术口径,培训技术人员,并且主动向西藏测绘地理信息局的同仁们学习高原作业的好经验和办法。一系列措施下来,大家心中都多了些底气。在看似静谧的雪域高原,地理国情普查的号角已经吹响,测绘队员们开始把足迹洒向神秘陌生的地域,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
严格把关力争优质
地理国情普查项目事关国计民生,必须精益求精,确保成果客观真实有效。该队提出了争创优质工程的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严格管理质量。
在测区,该队根据生产实际,适时召开技术分析会议,认真分析了西藏测区的主要地表覆盖类型及核查中应注意的问题,特别是对比较困难的草地以及园地、林地、房屋分类情况进行了技术说明;在小组作业期间,安排了质量管理人员随车外出进行质量过程控制。
院质量管理人员文森宝在仲巴县作业时,每天都与小组人员一道外出随同作业,及时检查像片控制点的选取是否合理,测量是否按要求的方法和精度进行测量,测量结果是否满足DOM影像精度,并同小组人员一道采集解译样本,对采集样本的方法、密度、取景等进行了规范;抓好地表覆盖的类型判别,实地与各作业小组就具体的植被覆盖进行讨论,统一认识;对首件成果逐一进行了检查,对过程质量进行了抽查,凭着认真严谨的精神和孜孜不倦的态度把好了质量的关口。
国家局总工程师胥燕婴和国家测绘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主任程鹏飞、总工程师张莉等一行5人组成的质量检查小组,到该队昂仁驻地进行了地理国情普查过程质量监督抽查,对该队在西藏地区开展的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给予了肯定,对抽查结果感到满意。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对该队外业过程及成果进行了外业检查。成果验收合格。
先进“武器”亮剑高原
手拿调绘板,边走边在图纸、影像上写写画画,遇到雨雪、吹风的天气,图纸、影像被淋湿,被风吹走,被弄得模糊不堪;在地形复杂的地区,要精确定位地物的位置需要丰富的经验和判图能力,很多人都有误判的经历,劳力费时,别提多狼狈了。在老一辈测绘人记忆中传统外业调绘就是这样的景象。
针对此次地理国情普查任务重、时间紧,西藏测区高原环境恶劣等情况,为了提高功效、保证质量,缩短危险地区的外业工作时间,该队抛弃了传统的纸质调绘片的作业模式,采用了全新的数字调绘作业方式。大胆启用新设备、新技术。每个调绘作业小组都配备了平板电脑,平板电脑为win8操作系统,安装有该队自主开发的地理国情普查软件,功能丰富、易于操作,测绘技术人员可直接通过平板电脑在调绘数据上附加影像数据和GPS定位数据等,减少了调绘草图在电脑上清绘这一工序,地物的表示比手工绘制更加规范统一易于辨识,有利于后工序的生产。平板电脑具有快速定位功能,即使是测绘新人都可以较容易地找到调绘目标,迅速完成调绘。数字调绘方式提高工作效率达20%以上,成果质量提升显著。老一辈测绘人不无羡慕,“现在的测绘人真是幸福。”
测绘精神闪耀雪域
青藏高原,雪山巍峨雄伟,但有一种精神比这些山脉更加巍峨。这就是“热爱祖国、忠诚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测绘精神。测绘队员们战胜沼泽荒原,穿越冰霜雨雪,克服疾病疲劳,靠的就是这股精神。在这片土地上,司机不辞辛劳,掌控航向;老测绘队员,洒脱行进,志在千里;年轻测绘队员,满腔热血,燃烧青春!
高原作业,大家出行主要靠汽车。作业员常常进出人烟稀少或无人区域,那里并没有四通八达、宽阔而平坦的公路,车辆前行需要时刻谨慎,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遭受“陷车”之苦。天气也是多变,常常在挖掘汽车的过程中下气大雨,在高寒天气手持铁锹一点一点的将车从沼泽、泥泞中垫起,也常常在漆黑的夜晚战战兢兢的开着刚从沼泽中救起的汽车的行走在无人区边缘,生怕稍有不慎有陷入泥淖。这一路司机走得特别的辛苦,因为精力不能有一时半刻的懈怠,在高原上一头痛就吃散列通,全然不顾药物的副作用。
8月30日早上,三辆车从海拔4500米的改则出发,各自完成任务后晚上在吉姆乡会和。下午两点余海林驾驶的2号车陷入了沼泽地不能动弹。如果不能及时脱离困境,到了夜间气温骤降,在车上或者荒野过夜那几乎是自寻死路,很可能会被冻死。打电话询问另外两辆车,6号车在离我们50公里外的东边陷车,3号车救援6号车时也陷入泥潭。这时,刚刚晴朗的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余海林等四人筋疲力尽,呆坐在车上,望着这片沼泽和寂静无人的荒野,大家的心情犹如这天气一般糟糕。突然拖拉机的声音从远方掠过,大家心中升腾起一丝希望。但拖拉机也无济于事,怕陷车不敢靠近。还是只有自己动手,毕竟是高原,空气稀薄,剧烈运动几下,人就累得气喘吁吁,但别无他法。已经连续挖了2个多小时,但车子还深陷沼泽,大家是又急又累又饿。所幸在司机余海林的努力下,一辆V8和一辆红色大卡车前来援助。然而就在这时,那辆V8也很不幸地陷车了,自顾不限,卡车更是不敢靠近。还得靠自己,大家鼓起所有的力气,开始铲土、用千斤顶、找石头,展开自救。最麻烦的是找石头,周围可用的大一点的石头一会儿功夫就用完了,只好在几乎是零度的气温下脱了鞋子到以前陷车的水坑里去捞,但如同水中捞月一样一无所获。无奈之下,大家只好到1公里远的地方抬石头,四个人来回七八趟,抬回了十几块石头,在高原这真的不是件轻松的事,汗水已然湿透衣背,泥浆也沾满了双手和脸颊,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努力,总算在天黑前垫平了车轮,汽车驱动,三人使出吃奶的劲,鼓足腮帮,咬紧牙关,奋力推车,“啊!起来了!”陷车五个多小时,终于脱困了。与另外两辆车会和,将车开到吉姆乡已是晚上11点了,大家都非常疲惫,草草果腹,加上用水极为不便,没有洗漱就挤着睡下,没有床的就蜷在沙发或者钻进随身携带的睡袋里面凑合着休息了。一天的陷车所幸有惊无险,但天明之后,又将是新的考验。
当问到一些老测绘队员高原作业的感受时,他们总会一挥手说:“不要问我们哈,去问问年轻的小伙子们。”这样的回答让人一时有些语塞,转念一想,那些年还没有平板电脑、GPS,出行可能也不像现在这样总是有车相随,条件应该比这时更艰苦,也难怪他们把当下的苦看做了一种常态,总是淡淡的说一句:“说到思念,那肯定是想念家人的,只是这么多年常在外面跑,我和我的家人习惯了。”这样的话语平淡却有一股让人震撼的力量,这习惯背后有多少无奈,又承载着多少关于无私奉献的精神,测绘人也就罢了,测绘人背后的家人也跟着习惯了,这里包含多少亲人对测绘事业的支持,对测绘人的包容。陈朝高、张震三十出头,当父亲还没有几天,一有任务召唤,就来到了高原,他们当然知道家人是多么需要他们,但面对使命,他们把对妻儿的挂念深深地放在心中。
彭国庆,今年刚毕业的一名测绘队员,被太阳晒黑的脸上还有一股未脱的稚气。当时刚到西藏拉萨,他就开始有高原反应,觉得头痛、头胀、心跳加速,但是又不敢吸氧,怕之后有依赖。在拉萨三天之后去海拔4300米的昂仁,高原反应没见缓和反而加重,头痛伴随着呕吐,还到县上的医院去打吊针,而这个期间其他同行的测绘队员已经开始了工作,每天总是有些失落,好不容易来趟高原就这么闲着。他说在这个时候最让他觉得温暖的是:“几个师傅主动轮流陪伴照顾我,在心理上安慰我,有好几次他们在输液室的板凳上直接睡着了,看着他们脑袋不停地上上下下,一股热泪涌上眼眶,他们每天在恶劣的自然坏境下奔波四五百公里舟车劳顿,却用仅有的几小时休息时间来守护我,对于我来说,他们如同兄弟般!我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我一定要坚强,尽快适应高原上的环境,为任务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三个月里,院领导、同事们时刻牵挂着在藏人员的安危,不惜跋山涉水几千公里去看望他们,亲身走在那些泥泞颠簸的道路上,共同呼吸着稀薄的空气,看着一个个被紫外线灼伤皮肤的兄弟,听着一段段大家心底的故事,深深地感动着,才发现测绘精神早已在这里熠熠生辉。
该队此番雪域高原之行的测绘人面对困难,不惧风险,但绝非匹夫之勇,他们有勇有谋,胆大心细,将智慧应用于实践,最终圆满完成任务。他们在雪域高原留下的足迹很快会被新的飞雪、泥泞掩盖,然而他们在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任务中抵达西藏,不畏艰险、不辱使命、孜孜不倦奔走在苍茫高原所折射出的测绘精神将镌刻在青藏高原之巅,时刻激励着更多的测绘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