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岭村:从“后进”到“小康”
户户有果树,村民四季都有水果卖,每年人均销售水果收入超过5000元……有谁能想到,14年前还是全区有名落后村的广安区白市镇马岭村,而今成了全区闻名的小康村。成功转身的秘诀在哪里?5月9日,记者来到该村探访。
临危受命 落后村迎来转机
2000年,44岁的梅新明被推选为马岭村党支部书记。在他上任前,村级班子处于瘫痪状态,干群关系异常紧张,村上道路不通,发展产业无门,80%的村民处在贫困边缘。村民对村支“两委”失望,多次来到市、区上访,是全区有名的落后村。
梅新明在上任的就职演说中对全村党员承诺:一定摘掉落后帽,不然就引咎辞职。话是说出去了,可如何改变现状,他心里没底。通过一周的调研和走访,梅新明发现,光靠种植传统作物肯定不行,还要调整产业结构。
搞什么?怎么搞?梅新明一直在思考。“华蓥市禄市镇种植的黄花梨口感好,卖价高,他们也正在寻找合作基地,我们可不可以去看一看。”在2000年7月底一次村民夜会上,村民李和平的建议让梅新明茅塞顿开,他赓即组织村支“两委”成员连夜进行讨论,第二天便组织党员、群众代表及村组干部前去华蓥考察。
来到华蓥禄市镇,看着挂在树上黄灿灿的梨子,村民们坚定了发展黄花梨的信心。引进黄花梨会不会“水土不服”?梅新明与村班子成员统一思想后,将土壤拿到省农科院进行化验。
在确认土壤适合种植后,回到村上,梅新明召开了动员会,鼓励村民种植黄花梨。“梅书记,我们穷得叮当响,哪里来的钱购苗?我看还是算了。”有村民提出反对意见。村民的顾虑也是梅新明思考的问题。会后,他来到了信用联社,向联社领导道出村里的发展规划后,得到了支持。这时,镇党政班子成员也听说梅新明要带领群众种植黄花梨,专门召开党委会进行研究,决定全力支持他。
加快发展 马岭村路通业兴
一切顺利进行,村民们的购苗款也到了梅新明手上,很快就可以买种苗了。然而,一些流言开始传开,有人说梅新明是为了吃种苗回扣,也有人说他乱来,把村民往火坑里推。就在准备携款去购种苗的前一天,两个村民竟然来到梅新明家里要求退款。
“明娃子,只要问心无愧,就大胆地干,开弓没有回头箭。”有着多年党龄的老父亲看到沮丧的梅新明后给他打气,让梅新明豁然开朗,他退回了这两位村民的购苗款。第二天,梅新明和其他村民们出发购苗了,刚走不就,这两个村民就追了上来,重新把种苗款交到梅新明手里,诚恳地说:“大家都相信你,我们也信你。”这件事,更加坚定了梅新明把村民引上致富路的决心。
很快,种苗引了回来。1200余亩的山坡上栽满了梨树。趁热打铁,梅新明又引进了枇杷、柑橘约300亩。2004年,为了让村民每个季节都有果子卖,梅新明又动员村民种植了李子、柚子、蜜桔等果树。
有了产业,但村里却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特别是村民李天才的妻子在卖梨子时,因为路况不好摔断几根肋骨的事情让他很是痛心。“运不出去,再好的产品也卖不出好价钱,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实现组组通公路。”说干就干,梅新明区里、镇上几头跑。功夫不负有心人,总算争取到了5公里的公路建设项目,但与组组通公路的目标还有差距。
“项目资金不够,我们自己筹。”说是这样说,真要让村民一家一户出钱修路,困难不小。梅新明不但通过广播轮番动员,还一家一户地做工作,算细账。终于,梅新明的诚心打动了村民,李天才第一个出资,并发动其他村民集资修路。
路通产业兴,马岭村各家各户纷纷扩大果树种植规模,每家至少有两亩以上果园,全村260户村民,除全家外出的70多户外,家家都成了果树种植专业户。
组建专合 销路拓展水果俏
时间到了2010年,由于种植果树增多,市场变窄,村民的水果开始滞销,当初尝到甜头的村民纷纷找到梅新明,让他想办法。出现这种情况,梅新明不是没有想过,但没想到这么严重。
“要让村民的果子卖出去,必须走外销的路子,采取支部加协会方式成立专业合作社,将品质好的果子进行套袋包装,然后卖出去。”通过外出取经和广泛调研,梅新明在村党支部会上抛出了自己的想法,得到大家一致赞同。随后,马岭梨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并注册了商标。
“有了合作社过后,大家的果子根本不愁销。”村民李和平告诉记者,他家的果树每年收入上万元没问题,再加上打工收入,小日子还算滋润。村民家家户户收入可观,昔日的落后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近十年来,干群关系和谐,有事找梅书记成了共识,没有一人到市、区上访。(广安日报廖小兵 张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