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省吃空饷违纪金额过亿 有官二代被安进编制

28.09.2014  10:58

  法律专家指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或侵吞公共财物,此类“吃空饷”行为,已涉嫌触犯刑法中的诈骗罪或贪污罪。治理“吃空饷”的关键,司法部门应介入惩处,让“操盘手”现形

  新华社记者 刘元旭 周琳 杨毅沉

  河北清理5.5万人,四川清理清退2.8万人,河南清理1.5万人,吉林清理8600余人……随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四省已有10万余“吃空饷”者现形。

  从边上学边领钱的“娃娃官”,到现在虽经几轮清退,但仍触目的数字,“官仓鼠”顽症曝出不少编制管理之乱,更成为侵蚀财政资金的“黑洞”,有的地方追缴资金动辄上亿元。人们关注整治“吃空饷”成绩单的同时,更期待问责能让背后的“操盘手”现形。

   乱象挂名饷冒名饷死人饷

  编制——这个被定额化的稀缺资源,对不少人而言,是梦寐难求之事。然而,在一些“掌权者”手中,却异化为谋私的儿戏。从本人“空吃”,到利用职务便利让亲属子女“吃空饷”,都是本轮整治的重点。

  随意将子女安插入编,冒领工资;领导干部已经调离但不办理工资核减手续;受行政、刑事处罚不按规定调整工资;干部家属自动离岗、停薪留职、长期旷工仍在原单位领取工资……“官仓鼠”频频曝出,凸显编制管理之乱。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说,从多地晒出的“吃空响”整改情况看,问题的严重性可见一斑。

  根据审计、纪检等部门查处的情况,“吃空饷”者往往脸谱各异,手段更是五花八门,如:长期旷工但工资照领的“旷工饷”,长期请假却依然拿钱的“病假饷”,伪造人员虚报多领的“冒名饷”,瞒报去世继续代领的“死人饷”,一人领取两份以上工资的“多头饷”,未按规定核减或核销待遇的“违纪违法犯罪人员饷”,权力安插进编领钱的“挂名饷”等。其中,一些案例的荒谬程度更是让人瞠目。

  ——判刑已七年,工资福利待遇“照旧”。

  最新曝出的鹤岗市公安局原局长林胜先吃空饷案件,令人大跌眼镜。他早在2007年4月就因行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两年,然而7年间,鹤岗市相关部门却以未收到判决书为由,一直保留其级别、工资待遇,导致其多得工资34.9万元。

  ——“学生娃”挂名吃“皇粮”,福利“世袭”提前占位。

  一些干部利用手中职权安插还在上学的子女到自己单位“占位子、拿票子”,今年以来就有多名干部因此受到处理。如,河南三门峡市渑池县教体局局长的女儿在上学期间就端上“铁饭碗”;陕西渭南市大荔县副县长任教训在富平县任副县长期间为正在上学的儿子办理了工资关系;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财政局副局长罗世群儿子高中毕业后违规招工进入区财政局二级单位,而后上大学。

  ——隐瞒职工离职、调出、死亡等情况套取工资待遇。

  河北邯郸市磁县去年6月专项治理“吃空饷”后,三个月时间更清理出“吃空饷”人员188人,其中死亡人员147人,工作关系调出41人。

   黑洞违纪金额动辄过亿

  “吃空饷”现象频现,已成为侵蚀财政资金的“黑洞”,涉及金额更是触目惊心。2013年河南省治理“吃空饷”,清理出2.2万人,查纠违纪违规资金1.19亿元。河北省今年加大“吃空饷”资金追缴力度,截至7月底,共追缴回资金上亿元,占应追缴额的55.12%。

  早在2005年,中编办在全国开展清理“吃空饷”工作;2006年,当时的人事部出台《关于加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管理防范虚报冒领工资问题的通知》;2007年,中央编办、监察部颁布实施《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

  “但时至今日,‘吃空饷’仍如同顽症,很难根治。”汪玉凯说,吃空饷在基层县、乡镇一级较为多见,不仅禁而不止,甚至有不少退居二线的干部“在编不在岗”,还成为升级版的“吃空饷”。“倍增”的数字背后,是谁让“吃空饷”者有机可乘,让这颗“财政毒瘤”越长越大?

  “有‘吃空响’者,就有‘发空响’者。一个单位的编制人数、出勤状况、工资发放情况都有帐可查,人事部门、财务部门还是单位相关领导,难道不知情?”上海政法学院教授汤啸天认为,“吃空饷”问题频出的背后是“权力包养”在作祟。

  现实的案例也一再暴露出,一些“吃空饷”者虽然不是相关领导直接“权力安插”,但却是一些甘当“睁眼瞎”的权力庇护结果。曾经有“吃空饷者”被查出15年在编不在岗但单位却一直隐瞒不报,其工资卡片更十次变动,工资及津贴涨了一倍。

  更有甚者,一些“官二代”被安插进编制“吃空饷”,“发饷”单位领导“默契配合”。黑龙江省前不久公布的典型案例显示,依兰县人社局违规将原交通局局长之女录用为交通局事业编制干部,且截至调查时一直未上班,现任交通局长到职后对该问题未作任何处理;2011年,时任山西忻州市静乐县县委书记女儿被指从入读大学开始在省疾控中心“吃空饷”5年,而疾控中心负责人竟称“脱产学习”。

   治理:“空饷”不能一退了之

  从全国部分地方公布的清查情况看,“吃空饷”人数并非小数字。从个案的小概率现象到现在一查一大片,“吃空饷”缘何愈演愈烈?

  “权力监管失范、查处不力、违规成本过低是主要原因。”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认为,从以往情况看,对“吃空饷”行为查处重视不够,处理也往往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一些所谓严厉惩处不过是党内处分、收缴所得等,这种“保护性”问责难以起到震慑“后来者”的作用,容易导致“屡禁不止、屡治屡冒”。

  治理“吃空饷”,一方面应公开编制人员、建立举报奖励制度,让“吃空饷”没有办法玩“潜伏”;另一方面,应把整治清理“吃空饷”常态化,定期“大扫除”。汪玉凯说,要从严追究“以权为亲属熟人谋私者”责任,决不能让问责成为“橡皮筋”。

  辛鸣认为,治理“吃空饷”从源头禁止“发空饷”更为重要。对于人事、财务等监督管理不力、失察渎职的相关责任人也要加大问责力度。

  法律专家指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或侵吞公共财物,此类“吃空饷”行为,已涉嫌触犯刑法中的诈骗罪或贪污罪。治理“吃空饷”的关键,司法部门应介入惩处,让“操盘手”现形。

  早在2005年,中编办在全国开展清理“吃空饷”工作;2006年,当时的人事部出台《关于加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管理防范虚报冒领工资问题的通知》;2007年,中央编办、监察部颁布实施《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

  “但时至今日,‘吃空饷’仍如同顽症,很难根治。”汪玉凯说,吃空饷在基层县、乡镇一级较为多见,不仅禁而不止,甚至有不少退居二线的干部“在编不在岗”,还成为升级版的“吃空饷”。“倍增”的数字背后,是谁让“吃空饷”者有机可乘,让这颗“财政毒瘤”越长越大?

  “有‘吃空响’者,就有‘发空响’者。一个单位的编制人数、出勤状况、工资发放情况都有账可查,人事部门、财务部门还是单位相关领导,难道不知情?”上海政法学院教授汤啸天认为,“吃空饷”问题频出的背后是“权力包养”在作祟。

  现实的案例也一再暴露出,一些“吃空饷”者虽然不是相关领导直接“权力安插”,但却是一些甘当“睁眼瞎”的权力庇护结果。曾经有“吃空饷者”被查出15年在编不在岗但单位却一直隐瞒不报,其工资卡片更十次变动,工资及津贴涨了一倍。

  更有甚者,一些“官二代”被安插进编制“吃空饷”,“发饷”单位领导“默契配合”。黑龙江省前不久公布的典型案例显示,依兰县人社局违规将原交通局局长之女录用为交通局事业编制干部,且截至调查时一直未上班,现任交通局长到职后对该问题未作任何处理;2011年,时任山西忻州市静乐县县委书记女儿被指从入读大学开始在省疾控中心“吃空饷”5年,而疾控中心负责人竟称“脱产学习”。

   治理“空饷”不能一退了之

  从全国部分地方公布的清查情况看,“吃空饷”人数并非小数字。“权力监管失范、查处不力、违规成本过低是主要原因。”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认为,从以往情况看,对“吃空饷”行为查处重视不够,处理也往往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一些所谓严厉惩处不过是党内处分、收缴所得等,这种“保护性”问责难以起到震慑“后来者”的作用,容易导致“屡禁不止、屡治屡冒”。

  治理“吃空饷”,一方面应公开编制人员、建立举报奖励制度,让“吃空饷”没有办法玩“潜伏”;另一方面,应把整治清理“吃空饷”常态化,定期“大扫除”。汪玉凯说,要从严追究“以权为亲属熟人谋私者”责任,绝不能让问责成为“橡皮筋”。

  辛鸣认为,治理“吃空饷”从源头禁止“发空饷”更为重要。对于人事、财务等监督管理不力、失察渎职的相关责任人也要加大问责力度。

  法律专家指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或侵吞公共财物,此类“吃空饷”行为,已涉嫌触犯刑法中的诈骗罪或贪污罪。治理“吃空饷”的关键,司法部门应介入惩处,让“操盘手”现形。

(原标题:四省10万人“吃空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