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上旅游饭摘下穷帽子——朝天群众搭上旅游扶贫“幸福快车”
“最近几年一到夏天,我们30多个老年乐队的朋友就相约来曾家山住几个月。直接住在农民家里,生活自己做,蔬菜到地里去买,绿色生态,便宜又实惠。”28日,来自重庆合川的陈华告诉记者,乐队成员每天晚上都要在院子里吹拉弹唱一盘,生活过得充实惬意。
“我区将生态、文化等旅游资源丰富,市场前景好的贫困乡村,优先发展旅游产业,让贫困群众靠山水美景吃上旅游饭、摘下穷帽子。”朝天区委书记蔡邦银对记者说。
近年来,该区围绕旅游产业“1234”发展思路,切实做特做优旅游名片,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8%以上,年均减少贫困人口5000人,旅游业真正成为朝天区脱贫致富的新路径。
旅游扶贫
贫困山乡成为旅游目的地
16日,清凉的曾家山异常热闹,来自陕西、重庆等周边省市的游客及当地群众2万余人齐聚曾家山,吃特色美食、赏田园风光、玩新奇项目、宿露天营地……
地处高寒山区的曾家山,被称为广元的小西藏,分布着六乡两镇7万余人。由于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滞后,百姓守着青山绿水生活依然贫困。
“前几年,我们一家4口人,还挤住在几间破烂的土坯房里,生活恼火得很。”曾家镇太平村的刘坤回忆起贫穷困苦的日子,感慨颇深。
近年来,该区提出“以旅游促进贫困乡村脱贫致富”,累计投入5.3亿元,建成了明月峡、曾家山、龙门阁、水磨沟四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依托四大景区,在朝天镇、曾家镇、青林乡建成呈“品”字分布的三大旅游集散中心,有效地将剑门蜀道和生态养生两条精品旅游线路串联起来,形成了以蜀道文化、生态养生、休闲度假、野营探险等为主的朝天旅游特色品牌,品牌效益和市场效应逐步显现。
李家乡青林村尹态成原来仅靠务农收入微薄,自从到望远山的户外运动爱好者越来越多,他开起了农家乐,每年纯收入近5万元;刘坤看准旅游商品市场潜力,就地生产加工曾家山酸水豆腐干,每年纯收入在10万元以上……
山门一开,财富滚滚来。2015年,朝天区共接待游客28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1.09亿元。昔日贫困的曾家山实现华丽转身,当地群众依靠旅游走上了脱贫奔康的致富路。
农旅相融
开辟农民增收致富新路子
“家就在景区,每年靠农家乐和种植高山露地蔬菜,轻轻松松就能收入15万元以上!”说起旅游开发带来的收益时,李家乡青林村的周德举满脸笑容。
近年来,该区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大农旅融合力度,先后投入11.8亿元着力打造沙曾平、转马文、蒲羊东等五条百里新农村文化长廊,建成了中子核桃文化园、七盘关文化长廊、曾家蔬菜广场和旅游购物步行街等为代表的一批文旅、农旅融合发展示范点;发展了汪家乡蓝莓种植基地、曾家镇山葵种植基地、李家乡鸳鸯池森林公园等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观光体验集聚地;该区还把朝天核桃、高山露地绿色蔬菜、农家土鸡等生态原材料开发成独树一帜的曾家山菜系,把核桃、蓝莓、樱桃等特色农产品开发成旅游商品,既拓宽村民增收致富的渠道,又实现了旅游产品季节全覆盖。
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更多的农民和周德举一样依托乡村旅游,日子越过越红火。
朝天镇青云村、曾家镇响水村、平溪乡大竹村、青林乡清凉村、李家乡民主村等国家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乡村旅游产业红红火火。同时,在有条件的乡村还建起了乡村旅游创客基地,真正实现了扶贫一个村就打造一个景点、致富一方百姓。
2015年,该区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169.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94亿元。朝天旅游荣获“2015中国(成都)旅游风云榜”颁发的“2015年度最具旅游价值奖”。
风生水起旅游让村民的袋子鼓起来
“最近来望远山的人很多,生意挺不错。”李家乡的贫困户李德申最近比较忙。今年他通过贫困户产业发展补助和金融扶贫贴息贷款的支持办起了农家乐。
村民的自信从何而来?
“旅游发展到哪里,百姓就脱贫增收在哪里。”朝天区委副书记、区长伏玉琼介绍,该区围绕“吃有特色、住有档次、行有保障、游有看点、购有商品、娱有品位”,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产品,提升服务质量,留住了游客的“心”。更重要的是,伴随着景区景点的日益火爆,村民的口袋逐渐鼓起来。
越来越多的群众认识到,仅仅依靠“一亩三分地”难以脱贫致富,必须抓住旅游发展带来的大好机遇。
“自从我们加入乡村旅游联盟后,又投入100多万元将规模扩大了一倍,客人还是经常爆满。”曾家镇雨田山庄老板李翠英招呼客人的同时对记者说。一家家旅社、饭馆、旅游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农民自己当起了老板,找到了持续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如今,风生水起的朝天旅游,带动社会就业达3.1万多人,受益人数超10万,促进旅游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收3000余元,旅游的“幸福快车”正载着他们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记者张玉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