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仙关镇的“感恩屋顶”
芦山县飞仙村上关组村民胡惠武家的“感恩屋顶”。本报记者 何海洋 航拍于3月17日
□本报记者 张立东 罗之飏
红色与蓝色琉璃瓦能组合出什么花案?
芦山县飞仙关镇飞仙村村民胡惠武自建的房屋给出了答案。4月8日,记者来到飞仙村,在高处望去,只见他家用红蓝两色琉璃瓦在房顶拼出了“中国心”字样,另一面则是英文单词“LOVE”。
这样的“感恩屋顶”“感恩墙”在灾区乡村、学校和企业随处可见。在每一名灾区群众的内心,感恩精神已深深植根,并化作重建美好家园的强大动力。
“感恩”元素成最美风景
胡惠武家的房屋在“4·20”地震中倒塌。去年3月,准备建房的胡惠武犯了难,家里没积蓄,拿什么建?村里了解情况后,帮他办了低息贷款,加上建房补助款和亲朋支援,建房资金有了着落。更让胡惠武感动的是,160位村民免费出人工,从打地基到最后建成,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百十号人一起喊口号,搭房子主梁,太感人了!”胡惠武说。
房顶铺琉璃瓦时,胡惠武挑了红蓝两色,儿子胡春成建议拼成“中国心”,儿媳建议拼出“LOVE”——这一独特的“感恩屋顶”,成为飞仙关镇的一道风景。
感恩的心,一起脉动。
宝兴县大溪乡曹家村村民赵绍忠新家的围墙上,一颗颗红色花岗石组成了“灾后重建感党恩”7个大字。“以前住的老房子,年年漏,年年修,已是危房,现在住上了小别墅,多亏党和政府的重建好政策。”去年底,在修新家的院墙时,赵绍忠决定把感恩情表达出来,让后代都看到,他专门找来红色花岗岩,自己动手,一笔一画仔细镶嵌。
同村的苟全明家里,今年过年时堂屋中央没有贴传统年画,而是贴了幅感恩信。“我们全家感恩党、感恩子弟兵,感恩帮助我们渡过难关的人。”苟全明说。
建好家园是最好的感恩
4月8日早上8点,芦山县清仁乡大同村党支部书记袁超带着村两委成员来到村后山,这里500多亩猕猴桃树苗已栽下,“下半年还要种植2000亩,用猕猴桃特色产业,带动老百姓致富。”从2011年查出患食管癌,袁超已经做了4次手术,地震后,他拖着病躯带领村民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启动,他始终拼在一线。“最好的感恩就是把家园建好。”袁超说。
这样一股拼搏的精神,在灾区每个重建现场传递着。
4月10日,记者来到新落成的天全县多功乡卫生院。“这个项目从签约到落地,仅用了21天。”天全县政务服务中心主任柳忠国告诉记者,放在以前,用时都在2个月以上。“灾后重建,我们推行了‘三并联’的审批机制。”柳忠国说,通过一个综合性的并联评价组,完成原来需要多个机构逐项完成的评价评估,通过一场并联评审会取代传统的多场评审会,通过一个中心协调,政府各职能部门同步审批,取代传统的按顺序逐项审批。这个机制推动下,该县的楠天竹木加工项目、屠宰场建设项目,以及民生服务综合大楼建设纷纷提速。“要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必须发扬拼搏精神。”雅安市委副书记、市重建办主任青理东说,从倒逼机制入手,2013年11月下旬以来,雅安建立并实施以项目开工建设为突破口、以重要时间节点倒逼问题解决的推进机制,推动了重建工作全面提质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