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至远方来!中德WAYS项目合作研讨会在校召开
4月6日上午,我校迎来来自德国亚琛工业大学、中德水环境管理研究中心、德国拉尔分析仪器股份公司的数位专家,与我校就“中力士WAYS”项目展开座谈。双方介绍了目前各自研究成果,表示将进一步改进和丰富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将就土壤领域联系进行研究。
四川省科技厅处长吴晓玲,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河流流域管理项目总负责人Paul Wermter博士、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地下水与污染物属性负责人Frank-Andreas Weber博士、德国拉尔分析仪器股份公司工程师吕红恩,我校党委书记邓良基教授、副校长王曙光研究员及科技处、国际交流合作处、资源学院负责人、研究团队成员参加会议。王曙光主持会议。
吴晓玲向德方专家介绍了省科技厅的职责与作用及与德国的高校、科研机构的联合合作项目后,表示四川农大申请的“中德WAYS项目”得到了省科技厅的批准立项支持,建议以该项目为基础,深化拓展相关合作,建立联合创新平台,省厅将给予支持。我国科技部与德国的教研部、环境部正在组织申请中德政府合作项目,三个领域之一就是“清洁水”的领域,她希望德国亚琛工业大学专家和四川农大专家联合申请国际合作项目,深化和拓展合作内容。希望今后科技厅能够前往德国访问时,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建立起更广泛的合作关系。
我校项目总负责人邓良基谈到,今年对于中国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对于学校是110周年的“校庆之年”,各项工作均在提档升级。他谈到,物质循环对于成都平原、对于四川省非常重要。通过施肥、喷洒农药等人工方式,给土壤带来了不少物质,既带来了好处,也产生了问题,国家出台了农业化肥减施增效专项计划,双方要搞清楚物质在成都平原区、四川盆地的来源与沉降,针对大汽、土壤、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展开深入研究。
德国专家Paul Wermter博士瓦格代表德国北威洲、环保部的老朋友们向我校师生表达了问候。希望与课题小组进行深入细致的,他谈到四川农大拟定的研究方向正是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的项目组兴趣所在,为了确保科研工作顺利、科研成果呈现得更好,希望相关采集与整理、数据分析到位,因此邀请了德国相关企业人员参与。同时,中国西博会,德国作为主宾国参展,希望与四川农大加强合作,共同开展相关工作。希望围绕中国“十三五”规划,共同探讨相关课题的目标、重点,将发展得较好的城市化中心地带、农业发展滞后的地区列为研究对象。
德国专家Dr.-Ing. Paul Wermter做了题为《农村与城市背景下的养分运移平衡》的研究报告,内容涉及养分循环、营养物质的收支平衡,农肥的施用对物质循环造成的影响,如何优化农村农肥的施用,以及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渗透。据其介绍,德方将把德国的先进仪器设备运用到监测分析上,通过对地表水、地下水、城市河流、水厂等的在线监测来考察营养物质的循环。
我校研究团队一线核心成员邓欧平博士做了题为《成都平原氮磷沉降对非点源污染的贡献研究》的研究成果报告。据其介绍,中国已经成为氮素沉降的热点区域,大气氮沉降占化肥施用量的一半。成都平原作为城市高度发展区域和农业核心区,该区域由于氮磷肥挥发、畜禽粪便挥发和化石燃料燃烧等原因,氮、磷通过地球化学循环再次沉降的量很大。一方面,大量的氮、磷沉降可能导致环境污染,尤其是对水环境的污染风险很高;另一方面,高量氮、磷沉降也能作为农业生态系统的肥料补充。 本研究探讨氮、磷沉降对水体非点源污染的贡献及对农区农业生产的贡献,积极研究与发展土壤污染和水质污染控制与修复相关技术,为土壤环境、水环境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因此选择崇州市作为研究区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农业集中区、城镇居民区、工业区和乡镇居民区为代表,监测并估算区域的氮素干湿沉降。
当日下午,双方研究组成员就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进一步讨论,德方专家受邀参观崇州科研基地。
据悉,本研究围绕“四川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发展目标,选取成都平原典型农区——崇州为研究区域,监测不同下垫面(农业区域、工业区域和城镇区域)不同时段大气氮、磷的沉降速率,结合典型性降雨和持续性降雨监测,探讨氮、磷沉降对水体非点源污染的贡献及对农区农业生产的贡献,积极研究与发展土壤污染和水质污染控制与修复相关技术,为土壤环境、水环境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并通过国际合作借助德国先进的监测仪器和技术,深入系统地研究大气氮磷沉降对区域养分循环的影响,并制订非点源污染控制方案。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微信 更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