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交通 我们怎么做
四川在线消息 (四川日报记者 蒋君芳 张明海 唐泽文) 2014米其林必比登挑战赛的开幕式上,揭幕了以“面向未来交通”为主题的绿皮书,来自世界各国、各领域的几十位专家呼吁,在未来交通中,积极推动实现五项重点革新措施。包括制定交通运输行业相应的碳减排量化目标、在城市中心设立“超低交通污染排放区”、发展“门到门”的人员运输解决方案、创新城市“最后一公里货运系统”、在可持续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合理引入私人投资。
专家认为,现行的交通方式正面临着挑战。研究表明,跟交通领域相关的大气污染物,如微粒、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是引发慢性病的罪魁祸首。然而专家们预言,从现在起到2050年,全球交通运输量将会翻一番。在这样的背景下,简单复制已有交通出行模式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
五项重点改革措施中,“在城市中心设立‘超低交通污染排放区’”是其中重要一条。专家们带来了这一措施的实施成果。2008年,伦敦设立了大面积的“低污染排放区”,采取了对相关车辆进城收费,根据吨位限制车辆行驶等措施。实施这些措施后,伦敦“低污染排放区”的拥堵状况改善了30%,车流量下降了15%,人们的出行效率提高,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下降了19%,燃油消耗也大幅下降。但专家也同时指出,设立“低污染排放区”,地方政府必须具备相应的基础设施条件,如能够引导和控制车流量的智能交通系统,还有供运输效率最高的交通工具通行的专业道路等。此外,“低污染排放区”还需要依靠专门的警力来保证规则能够得到遵守。
“门对门”的人员运输解决方案则是对现有的“车站到车站”模式发起的挑战。专家认为,现有的“车站到车站”方式,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完成部分路途的出行,影响了出行效率。针对此,各国在尝试变革,不同的“门到门”交通方案相继出现,如适用于较快增长经济体的“公交为导向发展方案”,其内容包括扩大公共交通网络,优化公交与私人车辆之间的智能互动,设立接驳换乘停车场等。
公共交通、车辆识别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绿皮书提到的每一项革新创意的实施,最终都有赖于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
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50年,全世界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需求将达120万亿美元。公共部门的资金已经无法独立承担起这些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专家建议,让更多私人资金进入交通领域。近年来,出现在政府部门和私营企业之间的大量互动,被统称为公私合营的伙伴关系(PPP)。麦肯锡公司认为,这种公私合营的伙伴关系带来的投资,大约占到了基础设施资金来源的5%。实践证明,建立成功的公私合营的伙伴关系,最大的困难在于找到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风险分担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