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走进西华大学
川剧变脸、吐火、滚灯、四川清音、四川扬琴、四川车灯……5月29日,四川省曲艺研究院为西华师生带来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并通过民俗游园会为大学生宣传普及传统文化,吸引年轻的90后观众,培养新的受众群。这是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系列活动的第一站。同时,这也是西华大学易班两周年庆所开的“民俗游园会——易班带你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之一。
音乐厅艺术盛宴溢彩纷呈
29日,四川省艺术研究院的艺术家们携手上演了两场别开生面的传统艺术盛宴,表演氛围浓厚,在场师生反响积极热烈。
在四川盘子《菜花》悠扬清脆的瓷声下,非物质文化曲艺表演在艺术学院音乐厅拉开帷幕,随后由四川扬琴优秀青年演员唐瑜蔓等表演的四川扬琴《活捉三郎》,其歌声优美凄婉,表现出了人鬼情未了的悲情诉说。如诗如画般的四川清音《老街新韵》带给在场师生不一样的感受,在清脆的竹板声中,撑着红伞的女子表情丰富婀娜多姿,琵琶声下表现的是古韵犹存的情态,整个画面充满江南水乡韵味。诙谐幽默的川剧表演《滚灯》带给大家十足的笑颜,表演者那颇具生活感而风趣幽默语言,高难度转体动作以及丰富的面部表情,成为了现场一大亮点。音色清丽悠扬的葫芦丝独奏《月光下的凤尾竹》,仿如穿透了时空,使现场陷入沉寂,深深的聆听着美丽的葫芦丝声。四川车灯《好吃嘴》带着色彩浓郁的画面,在一说一答的情境下,无不表露出对四川美食的垂涎之态。四川清音《古蜀风流》,在整齐的竹板声下,伴随着古色古香的音乐,意境悠远深邃,透露出古蜀风情。
在演出现场,四川著名语言类曲艺演员、谐剧第三代领军人叮当带来的谐剧《麻将人生》引来学生阵阵笑声,并将现场气氛引向高潮。西华大学大三学生马少青表示,今天的表演让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剧种有了很多新的认识,“整个舞台上的感觉和我们平常想象的不同,并没有那么老套无聊,值得细细品味。”
民俗游园会 易班带你现场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艺术学院的广场上,西华易班围绕展示巴蜀文化,在演出场外开展了易班两周年庆之“民俗游园会——易班带你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吸引不少学生参与体验。
在欣赏完曲艺表演后,非物质文化体验活动也在广场上与师生们见面了。在体验活动现场,大家可以玩跳房子、挑签、猜谜等传统的游戏,并通过活动来获得美食券,去享受味美的川味美食大餐。
来自2012级机械电子专业的祝磊同学表示,四川曲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来的非常及时,也很要必要,它对于帮助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对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感十分重要。2013级水利水电专业张昌平同学表示,“对于曲艺这些非物质文化进入校园,能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另外,2013级机械电子李小龙同学认为:“这些活动很好,可以加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自己觉得比较新颖,对大学生活越来越感兴趣”。
在活动现场,川剧变脸引人注目,吸引了在场参与的师生的目光,场面很是热闹。在欣赏精彩的变脸、吐火表演外,同学们还品尝了各种四川小吃,玩小时候玩过的游戏,看汉服表演、茶道表演、太极拳,等等。
与艺术家零距离接触 畅言传统艺术传承“途径”
精美绝伦的演出之后,演员们与师生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途径”进行了座谈交流。
作为本次演出的主持人叮当表示,现在的非遗文化面临传承断代的问题,亟需保护与传承。高校大学生吸收能力快,整体文化素质又偏高,要从年轻人当中唤醒对老祖先流传下来的优秀艺术形式的兴趣,希望今后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事非物质文化的保护项目。
四川省曲艺研究院院长陈淳表示,地方曲艺是一种草根民间艺术,受众群主要在中老年观众,而要将这种文化传承下去就必须培养新的年轻观众。“现在的90后接触的大多是快餐文化,非遗文化进校园也是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我们又加入了许多现代元素去迎合年轻观众,给他们新的视觉体验。”
四川省曲艺研究院、校党委宣传部、校团委、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艺术学院等单位负责人及部分师生参加了座谈会。大家就双方进一步加强交流和沟通、促进双方的合作,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并表达了加深合作的意愿,希望双方共同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为传承四川文化经典做出更多贡献。
中国新闻网、四川日报网等媒体作了采访报道。
相关链接:
四川日报网:
http://politics.scdaily.cn/shms/content/2014-05/29/content_8010409.htm
川剧演员在民俗游园会为学生表演变脸
川剧演员在民俗游园会为学生表演吐火
民俗游园会上学生穿古装玩“跳房子”
汉服表演 |